德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德州日报社印务中心技术设计部副主任王林:从打包工人到技术大拿

王林(左一)帮客户设计版面。 记者郭庆萍摄

□本报记者马乐

6月14日,王林早早来到办公室,将已经编排好的对开电子版面,按照要求尺寸均分成两半,并转换为图片格式,发给客户。按一般步骤操作,做好4个版面最快需要10分钟,但是王林使用了他设计的小程序以后,不到1分钟,4张图片就出现在桌面上。

38岁的王林是德州日报社印务中心技术设计部副主任,工作中他扎根一线,勇于思考,敢于创新,从一名普通打包工人成长为高级技师,获评国家级、省级技术能手,德州青年五四奖章等,并于今年入选德州工匠,获得市级五一劳动奖章。

印务中心是德州日报社的重要部门,不仅担负着报纸印刷的重要职责,还承接各类社会印刷业务。 1998年,高职毕业的王林进入德州日报社印务中心,成为了一名打包工人。每500份报纸为一沓,使用专用工具捆扎固定,再搬到车上统一运输。下午6点上班,一上就是一整夜,尽管枯燥无趣,但王林却始终认真对待,还经常主动打扫车间卫生。

2000年,印务中心打字室缺人手,王林因为工作认真细心,转岗成了一名打字员。“当时电脑没有普及,记者们的稿子都是手写的,打字员负责将手写稿件录入电脑,方便后期编辑、排版。 ”王林介绍,刚开始时他的打字速度并不快,“听着其他同事噼里啪啦敲键盘的声音很羡慕,可每当自己想加快速度时,错别字就不知不觉多起来。 ”熟能生巧,王林坚持练习,大概过了1个月左右,他1分钟可以打70多个字,超过了不少老打字员。此外,他还利用空余时间,学习了报纸排版,“技多不压身,多学一些,对自己今后肯定没有坏处。 ”

2003年,随着印务中心业务拓展,分工更加精细,王林进入技术设计部,成为一名平版制版工,专门服务企业、单位客户。他态度好,客户有要求都是随叫随到,加班加点毫无怨言,很多客户都指名要求王林负责自己的业务。“他每月3次来我们编辑部帮忙制版,风雨无阻,不但干活又快又好,还经常帮我们维修设备。合作快10年了,我们一直对他很满意。 ”德州学院校报编辑部负责人刘伟东说。

随着经验的积累,王林在工作中发现,一直以来印务中心制版都是使用方正飞腾软件,由于版本的局限性,不能生成清楚的电子版样图片,所以每次客户必须上门对着纸质版面校对,距离远的外地客户来回一趟十分不方便。他经过咨询了解到,PDF格式的兼容性、便携性强,被越来越多的印刷企业所采用,于是便认真研究印前排版软件的工作原理,虚心向老师傅请教现有软件特点,不断尝试编写程序,应用到排版软件中,使其能够直接输出PDF格式文件。“一开始生成的文件,只要图片分辨率过大,就无法显示。 ”王林回忆,他不厌其烦一遍一遍调整,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整天。功夫不负有心人,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终于取得成功,不但省去了客户来回奔波的不便,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为单位节省了软件购置和升级的费用。“王林平时遇事不躲,迎难而上,找方法解决。我们有什么问题,向他求助,他都会过来帮忙。 ”同事王冬梅说。

由于业务水平过硬,王林多次代表德州日报社印务中心参加国家级、省级平版制版工职业技能比赛,曾获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平版制版工职工组一等奖,并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王林是个很踏实的人,从上班到现在一直认真好学,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技术好手。不但给单位争得了荣誉,也为我们带来了客户的好口碑。 ”印务中心负责人王勇说。“成绩的取得只是过去,我今后还会继续努力,干一行、专一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单位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王林说。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