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民:改革为工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工业强则德州强,工业富则德州富。改革开放40年来,德州工业从弱到强,从小到聚,从粗到精,跃上了发展新台阶。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各级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业加速向新型、高端、绿色转变,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 ”12月3日,市经信委主任王爱民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改革让德州工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王爱民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这也是德州经济建设的转折点。 1978年德州工业总产值为8.7亿元,经过两年的发展,1980年我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0.9亿元,工业经济逐步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六五’期间,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20.98%。‘七五’期间,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27.99%,新上马一批投入较大的工业项目,工业骨干行业、骨干企业得到加强,逐步形成了以纺织、化工、轻工、机械和建材为支柱产业的局面。 ”王爱民说,“八五”期间,我市坚持扩总量、抓投入,培养专业村镇以及市县。“九五”时期,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改革、改制不断加大,特别是1998年以后,围绕“解放思想、放开搞活、加快发展”的工作主题,在工业发展上,先后制定了“两手抓、两扩张”、“三个一批六个百万”、建设能源化工纺织基地等一系列发展构想,工业经济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王爱民说,新世纪前10年(“十五”“十一五”时期),我市按照“大上工业、上大工业”的指导思想,坚持“扩能、调整、优化、提高”的工作方针,大力推进县域工业的跨跃升级,狠抓市属企业的改革发展。 2002年6月,华鲁恒升股份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我市第一家上市公司。 2007年,乐陵金麒麟集团正式被授予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实现了我市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零的突破。 2008年,莱钢永锋公司成为我市第一家实现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我市工业发展积极适应新常态,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持续向好,质量效益显著提升。改革让德州工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2017年底,我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78户,数量居山东省第五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833亿元,利润607亿元。在国家统计的41个行业大类、201个行业中类中,德州分别占有34个和153个。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9.9:47.7:42.4,人均GDP达到54197元。

深化企业改革,持续释放发展活力

“从最初打破‘铁饭碗’‘大锅饭’,到企业承包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上市,40年来,我市工业发展始终伴随着深入推进企业体制机制改革这条主线,持续释放发展活力。 ”王爱民说,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家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逐步深化,重点推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厂长(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和以“一包两定”(包死基数、定上缴利润、定还贷)为主要内容的承包经营责任制,给企业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一时期,乡镇工业异军突起,成为推动全市工业快速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王爱民介绍,从1996年开始,我市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改革、改制力度不断加大。1998年,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搞好企业改革的意见》,全市企业改革工作全面展开。通过改革,经济成份由单一的国有(集体)所有制变为多种经济成份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以及个体私营,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从2000年开始,我市招商引资、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各级开发区上档升级,省级开发区、高新区开始设立,莱钢永锋、晨鸣板纸、波司登、光明乳业、双汇、金锣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我市。市属企业对外合作实现新突破。石油化工总厂、晶华集团开创了我市与央企合作的先河,特别是石油化工总厂总投资25亿元的搬迁扩建项目成为我市对外合作的典范。

王爱民说,近几年,我市紧紧围绕“努力使德州真正成为让企业充满活力的城市”的思路,继续抓好企业体制机制创新,连续印发了《德州市工业企业股份制改造工作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意见》,全市股改企业从过去的38家,到现在已达到200多家。 2016年,我市被工信部列为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陆续有金麒麟、金能科技、索通发展、双一科技等企业上市。

优化发展理念,培植大项目大企业

“大项目大企业是一个地方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改革开放40年,我市工业发展紧紧围绕培大培强主题不动摇,不断创新思路,不断创新扶持办法,培植了一批骨干企业、龙头企业,涌现了一批知名企业家。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市各级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每年都保证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每年都有一批企业加快技改投入步伐。 ”王爱民介绍,2017年,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企业分别达到2099家、164家、14家、3家。2017年税收过1000万元、3000万元、5000万元、亿元的工业企业分别达到139家、60家、30家、16家。

王爱民说,2015年,以德州市列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为契机,市委、市政府连续召开会议,着重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和支撑作用。在全市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努力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动员大会上,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抓大扶强加快工业转型发展的意见》,提出打造装备制造、化工、农产品加工、新型纺织、新能源、生物技术等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规划“10+6”产业布局,实施“3个100”培植工程,明确了工业突破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围绕培大培强工业,我市各级牢固树立“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理念,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破解发展难题,实施了“三航”培植计划,常态化开展“进解促”活动,使工业保持了持续增长,工业效益一路攀升。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工业企业完成税收103亿元,自去年3月以来,连续19个月累计增幅保持在19%以上。

□本报记者杨德林本报通讯员贾卫国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