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刚:放弃高薪做新型职业农民

    4月12日上午,在禹城市中街道罗张村蜂农番茄生产园区,创办人刘玉刚拿着锄头赶着去大棚“上班”,他边走边说:“我们的西红柿不打农药不用化肥,绿色食品,吃起来是‘小时候的味道’。我们除了采用农超对接形式销售还可以通过微信提前订购,从园区直接送到餐桌。”

    今年55岁的刘玉刚出生于市中街道冯庄村, 1986年毕业于山东工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我市一家大型企业工作, 20多年后,他年薪近20万元。日子过得殷实,但他总觉得餐桌上的果蔬少了些“小时候的味道”,媒体上果蔬农残超标的新闻让他心存忧虑,于是在2014年,他辞去原本干得很好的工作,回乡去种菜当农民。家人强烈反对,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开始创业:“农民不再是‘泥腿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我这个农民是新型职业农民,具有专业知识与技能、还有宽广的视野,农村是我成就事业的热土。”

    回乡后,他在市中街道承包200亩土地,修建了10余个日光温室大棚种植西红柿、芹菜等蔬菜。为了搞好种植,他把所有的积蓄都投在大棚建设中。但由于技术不过关、经营理念落后,蔬菜大棚一直在赔钱,眼看投入的200多万元血本无归。

    此时,市中街道伸出援助之手,推荐他参加了禹城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班。通过培训,他改变了经营理念,创新了经营模式,成立了众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他利用种植基地远离城市、远离高速公路,水土优良、生态环境好的优势,种植绿色优质蔬菜。

    他翻阅书籍,外出学习,引进荷兰伯特公司的“熊蜂”授粉技术,再种西红柿的时候,他坚持不使用化学肥料、农药,西红柿自然生长、自然成熟,品味极佳。随后,他流转了罗张村土地,建设了蜂农番茄生产园区,注册“蜂农番茄”商标,打造优质西红柿品牌。

    经过几年发展,他又注册了有机蔬菜品牌“众合好”,种植的蔬菜品种越来越多,经营效益越来越好。去年,产蔬菜150吨,主要销往北京、济南等大城市。

    “自己富起来不算富,我要带领我的父老乡亲一起致富,让农民们都走新型职业农民的道路。”自2015年起,刘玉刚先后找到村里有劳动能力的50余名贫困群众,免费教给他们新种植技术,请来老师给他们讲如何种植、管理蔬菜。在他园区打工的人,每月有1800元到2500元不等的工资,节假日有节日补贴和礼品。“在家门口上班,赚钱、顾家两不耽误,每个月还能挣到2500元,吃穿都不愁。我们生活变好了,还学到很多种植技术。”在蜂农番茄生产园务工的罗张村贫困群众李秀芬说。如今,借助互联网技术,刘玉刚带领着他的新型职业农民“团队”搞起园区到餐桌新鲜蔬菜直接配送,在蓬勃的“双创”时代继续创造着属于他们的精彩。目前,园区共吸纳周边村庄100余人在此打工。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