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岁“郑娘娘”的三十三载敬老情

81岁本该是静享天伦之乐的年龄,但在齐河县安头乡敬老院,却有这样一位老人,她不仅是老人们的“嫂子”,更是老人们的“服务员”,三十多年如一日,始终陪伴在老人们身边,她就是安头乡敬老院副院长郑安香。郑安香经常对老人们说:“只要我还能干一天,我就要让你们的生活过得更舒适。”


孤寡老人眼里的“好嫂子”
1984年,时任安头乡小王村妇女主任的郑安香,因为工作出色又懂医术,被调到乡敬老院任副院长。面对几间年久失修的土草房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郑安香没有退缩,她把家里的近万元积蓄拿出来,新建了六间平房,为老人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家”。郑安香还每天主动给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穿衣、梳头、喂饭、洗脚、按摩、煎汤熬药……
有位老人叫孙德彪,因车祸导致瘫痪,到了敬老院后,郑安香每天不厌其烦地帮他擦洗身子、端屎端尿。为了让他行动方便,郑安香又向县民政局申请了一辆轮椅,每天推着他出门呼吸新鲜空气。经过三年精心照料,老人竟一天天好起来,不仅能坐上轮椅,还能拄着拐杖站起来挪动。老人感激地说:“你不嫌脏不嫌苦,真比亲闺女还要亲啊!”
时间长了,老人们都对郑安香有了依赖,尽管那时郑安香已过了退休年龄,但老人们坚持不让她退下来,在老人们的挽留下,郑安香选择留了下来。如今,郑安香已迎来了建院以来第七批老人,可她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努力让老人的生活更舒适。


五个儿女眼里的“狠心娘”
郑安香共有五个子女,孩子们都很孝顺,家境也都不错,儿子曾多次提出要接她去县城居住。因为心里放不下老人,郑安香始终没有离开敬老院。在孩子们的记忆里,母亲在家的时间很少,敬老院已成了他们的“家”。“妈,你都十一年没来我家住了,也不牵挂我,你怎么这么狠心呢。”郑安香的大女儿边说边抹眼泪。2016年,郑安香的大女儿查出患有直肠癌,需要立刻手术,郑安香知道后心疼地直掉眼泪,却又不忍心抛下依赖她的老人们。院长和老人们都劝她:“去好好陪你闺女几天吧,她现在需要你。”可她仅仅去了半天就回来了,依然利索地给老人们按摩、喂饭、喂药。她说:“闺女有她婆家人照顾就行,我在那里也没啥事,可这里的老人离不开我。”“我们兄妹都很心疼她,这么大岁数了,希望她能像其他老人一样安享晚年,别再这么累,可她态度很坚决,不离开敬老院、不离开老人们。”郑安香的三女儿对记者说。“有这样一个实诚又固执的婆婆真是没办法,让她回家享清福她不同意,81岁了还要照顾几十个老人,不过我很佩服她。虽然我坐月子婆婆也没在家待几天,但是我们不埋怨她,只要她身体好好的,每天快快乐乐的,我们支持她也要好好孝顺她。”郑安香的儿媳妇说。


同事眼里的“郑娘娘”
“郑安香就像是我们的妈妈,她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着敬老院的每一个工作人员,我们都爱郑娘娘。”敬老院副院长王秀芹这样评价郑安香。几十年来,“郑娘娘”和老人、同事们朝夕相处,把所有心血都给了敬老院。“两个月前,郑娘娘在夜里提热水壶时,不小心被烫伤了脸。我们去看她的时候,她整个脸肿得像发面馒头,只露出两个眼睛。我们很心疼,劝她在家多休息一段时间,可谁也没想到,仅仅四天后,她就骑着三轮车回来了。”王秀芹说到这里心疼地直掉眼泪。
33年来,郑安香无怨无悔地照顾着一批又一批的老人,换来的是老人们的信任和爱戴,在老人们和同事眼里,她是无可替代的人。“我现在虽然年龄大了,但身体挺好,只要我还能动,我就继续为老人们服务,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职责。”郑安香的话掷地有声。33年,她用乐观和坚强为孤寡老人们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孝老爱亲、血脉相依的至美真情。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杨鸣宇通讯员任凯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