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市审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清云 砥砺奋进创一流

□本报记者王育恒 本报通讯员李伟王圆圆
   近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发布决定,表彰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德州市审计局名列其中。这是其在连续12年荣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基础上又斩获的最新荣誉。在今年省审计厅通报的全省10个优秀审计项目中,市审计局选送的3项目全部入选,分列第一、第四和第六名,继去年荣获全省优秀审计项目第一、第三和第六名后又一次在全省优秀审计项目评选中名列前茅。
    是什么原因促使市审计局的工作全面提升并走在前列?他们的经验和做法是什么?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市审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清云。
    确立五年规划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奋斗,实现突破转型
    记者:五年来,德州审计局实现优秀项目从零到“署优”的突破,审计工作实现全面提升,走在全省前列。近日又成功争创全国文明单位。请您谈谈这个转变过程。
    刘清云:为了适应新形势,新常态,实现审计工作新作为,市审计局党组在充分分析研判的基础上,提出了“顶层设计、文化引领、业务强基、作风保障、争创一流”的工作思路,决定以审计质量为核心,通过抓文化促引领,抓队伍打基础,抓绩效促管理,促进整体工作上层次、上水平,争创一流业绩。
    为实现这一目标,自2013年以来我们每年确定一个主题,突出一项重点,解决一方面问题,打基础、谋长远,分别实施了“队伍建设年、制度规范年、能力提升年、提质增效年、创新突破年”五年规划,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推动全市审计工作稳步提升。这五年是一个不断完善提升,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的过程。这五年也是德州审计发展最快的五年,审计逐渐成为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执政的有力支撑,地位不断提升,作用日益凸显;德州的审计质量、内部审计、文化建设逐步迈入全省前列;德州市审计机关的绩效管理、经济责任、审计模式、数字联动、财政审计等一些新方法、新路子被推广;德州的审计队伍从弱到强,成为全省最年轻的审计队伍之一。
    以党建促队伍建设,为争创一流业绩提供精神动力
    记者:奋斗目标明确后,人的因素成为关键。你们在队伍建设方面有哪些做法和成效?
    刘清云:一流的业绩,必须要有一流的班子和一流的队伍做支撑,而党建为我们机关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因此,我局始终把党建放在首位,坚持以党建促审计,全面强化队伍建设,为争创一流业绩、实现更高目标夯实基础。
    为此,我们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采取班子成员带头讲党课、聘请专家解读政策、党员干部写心得谈体会等方式,3年来先后组织学习教育活动76次,培训全市审计系统干部职工35000余人次,坚定了审计人员理想信念。积极开展“佩党徽、亮身份”、缅怀革命先烈等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作用。通过重温入党誓词、定期慰问退休党员等活动,立足审计内修外律,引导党员淬炼提纯党性修养。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清单管理,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和班子其他成员分别认领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共性责任和个性责任,层层签订党风廉政责任状,确保审计队伍廉洁奉公,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
    我们坚持有为才有位,不断优化领导班子,充分使用内部优秀人才,明确了干事创业导向。班子成员实行分线作战,既各负其责,又团结协作,成为敢破难题、敢战必胜的优秀班子。在市委组织部对党组班子考评中,我们连续3年取得优异成绩,班子内部思想统一、无一杂音。
    我们按照市县一体、同步推进的原则,突出引进人才,破解任务重、人员少难题。目前,市局平均年龄33岁,科级干部平均年龄32岁,审计队伍呈现年轻化、专业化。我们大力推行以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为基本指标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树立“以实干论英雄、以实绩用干部”的业绩导向,让想干事的有舞台,会干事的有地位,干成事的有待遇。
    这几年,青年审计干部逐渐成长为中流砥柱,在全市审计系统十大审计能手、计算机能手、写作能手评选中,80后审计干部占比70%。全局机关风清气正、和谐奋进,干部职工一心一意谋发展,尽心尽力创佳绩,凝聚了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
    整合全市审计资源,集中力量锻造精品
    记者:近两年德州审计质量大幅提升,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刘清云:2015年,我市审计队伍状况有了很大改观,具备了争创一流的基础条件。局党组果断做出决策,瞄准审计质量,确立了“以审计质量为核心,推动各项工作上水平,举全市之力坚决打赢审计质量翻身仗”的奋斗目标。
    2015年10月,围绕“新形势下德州审计如何发展”的主题,组织全市审计系统100多名领导及审计业务骨干赴南京审计大学学习,确立全市共同“争省优创国优”的目标,坚持高点定位、高标准推进,明确实施路径,吹响全市打好审计质量翻身仗的号角。
    围绕质量提升,完善各项制度,严格落实督查。紧扣责任落实、时限界定、质量控制、现场管理、成果开发等关键环节,推行项目主审负责制、项目限时制、审计销号制等措施。实施审计台账管理办法,对每个审计项目实现精细化管理,定时跟进,超时问责。充分利用业务会议,采用集体会商、点名提问、现场打分等形式,抓进度、堵漏洞、防风险。制定出台了《移送事项处理管理办法》,实行案件移送归口管理,加大对违法违纪问题的查处力度,做到凡有问题线索,必须查深查透,坚决移送处理。
    改变以往单个项目单打独斗局面,采用复合式审计项目组织管理模式。年初根据审计计划安排,将各级审计项目进行整合,形成市县项目一体化、网格式项目布局。在审计资源调配上,围绕打造德州审计共同体,打破科局、层级、区域、专业界限,建立全市审计人才库,创新出台了《审计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及《人员抽调管理办法》,建立人员动态跟踪监管机制,实现对全市审计人员归口管理、统一调配、动态监管。通过资源统筹优化,既满足了各层级的审计需求,同时也可以集中优势兵力保障大型项目的开展。
    通过全市审计机关的共同努力,2016年我市一审计项目被评为全国优秀审计项目;省审计厅评选的10个全省优秀审计项目中,德州市占3个,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同时荣获3个优秀审计项目的地市。今年全省审计优秀项目评选中,我市又取得第一、第四和第六名的优异成绩;首次开展的政策跟踪审计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优秀项目也全部进入全省单项优秀。
    靠文化引领,树正气、讲传承、激士气
    记者:市审计局一直坚持以文化为引领打造机关文化品牌,这对提升向心力、凝聚战斗力发挥怎样的作用?
    刘清云:审计队伍建起来了,需要团队文化来涵养底气、凝心聚力。我们把文化建设作为干部队伍树正气、讲传承、激士气的重要抓手,为实现跨越发展凝聚战斗力。
    抓制度严规矩。自2014年起,我们全面梳理、完善,建立起涵盖综合管理、业务规范等70余项制度,大到决策部署、小到签字盖章,实现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使遵守制度逐渐成为审计人员的价值准则和行为习惯,逐渐上升到文化自觉。
    抓载体树形象。通过搭建以“德”文化为核心的展厅式长廊,设置审计文化书屋,开设“道德讲堂”,创作审计之歌,设计审计徽章,编印《德州审计》画册等载体,以文化人,以文润心,以文凝智,引导审计人员自觉践行“厚德尚法、笃实精业、廉洁奉献、创新卓越”的德州审计精神,树立起德州审计的良好形象。
    抓典型树标杆。通过开展“四德”机关建设,设置“四德”榜,评选全市审计系统十佳审计能手、十大孝星、爱岗敬业标兵、爱心人物、写作能手、计算机能手,树立了一批身边的典型模范,使全市审计人员赶有标杆,学有榜样,带动全市形成爱岗敬业、勤勉尽责、尊老爱幼、廉洁奉献的文明风尚。
    通过抓文化建设,为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为干事创业提供了强大动力。随着文化理念的潜移默化,营造出了团结奋进、敢于争先、风清气正、奋发有为的德州审计文化。审计人员以文明审计、廉洁从审、奉献担当的良好作风赢得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近两年,德州市审计局先后荣获“山东省青年文明号”“山东省巾帼文明示范岗”等20多项荣誉,成功争创全国文明单位。同时,以全市文明创建一体化为抓手,实现全市审计机关省级文明单位全覆盖。
    强化绩效探索,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记者:在取得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德州审计还将在哪些方面寻求突破?
    刘清云:新形势、新常态需要审计有新作为。特别是党的十九大确立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随着审计环境、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范围等的变化,过去相对单一的审计方法、局限的审计理念、落后的审计手段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求,甚至有的已制约审计的发展。所以,打破传统的审计思维定式、推动审计转型是审计发展的内在要求与现实需要,特别是对于基层审计机关来说,这些问题更为迫切。所以,我们围绕审计绩效,正在进行两方面的探索:
    一是推动管理向绩效转变。探索建立以市局为中心,辐射全市审计机关的绩效管理模式。打破科室、单位界限,以项目为单位量化到个人,解决人员抽调、挂职等绩效量化难题,实现一套标准考核到人、到科室、到审计组。同时,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对重点事项、工作给予分值倾斜,建立以考核定任用、定奖惩、定培养的结果运用机制,树立“靠素质立身、靠实绩说话”的价值导向,推动实现管理的精细化。
    二是推动审计工作向绩效转变。我们全面探索推行“绩效审计+”,即所有项目都要与绩效审计融合,财政审计突出资金绩效,投资审计突出项目绩效,经济责任审计突出决策绩效,民生审计突出惠民政策绩效。
    我们开展全市教育行业基建项目绩效审计调查、污水处理绩效审计调查、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绩效调查等项目,为地方政府的科学施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参考,探索出一条具有德州特色的投资绩效审计新路子。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