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0年,有你真好!

    初识《德州日报》已是10年前,彼时,我20岁,是德州学院中文系的一名学生。
    机缘巧合,当时的教务处长张文胜——我非常尊敬的一位尊长,在看完我的一些文字后,给予了不留情面的指点和批评。他认为好的文章不能局限于迎合某个群体,不能无病呻吟,不能仅仅只停留在文字的华美瑰丽上,应该接地气,有思想,有内涵。末了,或者有心或者无意,他从办公桌上拿出一份《德州日报》,翻到副刊一页,告诉我,这才是我要学习的方向!
    我铭记于心,从那天起开始留意着每一期的《德州日报》,也开始学习、领悟着不同作者的写作技巧。慢慢地,我的文字也开始出现在了《德州日报》及其他媒体,从短到长,从少到多。截止到毕业,已经在省市媒体发表了几百篇稿件。
    2005年7月,我面临毕业。当时就业形势已然非常严峻,本科生开始不吃香了,更别提专科。但让我及其他同学始料未及的是,《德州日报》竟然是我工作的敲门砖。几个非常知名的企业和单位因为看过我在《德州日报》上的文字,就越过众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同时向我抛出了“橄榄枝”。
    我深深地感激着,在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后,我选择了去地税局做一名合同制文秘。我那时已经深知知识的重要,每天更是把读《德州日报》当做必修课。这不是矫情,而是另一种清醒!作为党报,每天的《德州日报》不仅对政策有着最全面的解读,而且各县市区优秀通讯员们也提供着最鲜活最生动的实践经验,我无法不重视,更无法不学习!
    读报、写作、投稿,逐渐着成为生活的常态,而我也在其中受益匪浅,终于在2008年公务员考试中,我考入德城区某乡镇机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年申论有个题目是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而《德州日报》早就以理论文章的形式进行过全方位的解读。
    2008年8月,我带着一沓厚厚的《德州日报》简报来到那个乡镇报到,准备在那里安营扎寨。但随着诸如《二屯贡柿喜订娃娃亲》之类的宣传稿件在《德州日报》上频频发表,半年后,我便被调入区委宣传部,工作至今。
    今年, 《德州日报》已是整结识整10年。这10年,是《德州日报》飞速发展的10年,亦是我个人不断前行的10年。
    从学校到地税,从乡镇到宣传部,似乎我每一步前进都和《德州日报》有隐隐的关联。我性格倔强,坚信自己的路不管好坏都是自己走出来的,和外力关联不大。但《德州日报》显然是个例外,她用知识、思维、文字,给了我年轻生命最大的一种推力,让我迅速成长,焕然一新。
    马上,我就整整30周岁了。古人说三十而立,不尽然是成家立业,或许更多的是到了这个年龄就应该独立承担起所应承担的责任。而这种责任,这种担当,恰恰是那些源源不断的文字对我影响最大的地方。
    最后真诚地说一句,《德州日报》,这10年,有你真好!
□杨玉娟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