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的良师益友

    25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站在岁月的门槛,蓦然回首,《德州日报》已走过九千多个日夜。在她25岁生日之际,内心感慨万分,是她,第一个将我写的稿子变成了铅字;是她,引导我步入了新闻战线,成为一名专职通讯报道员。
    1988年冬天,我在德州师专(现德州学院)中文系读书。那时的我,爱读书看报,平时没事时总往学校阅览室跑,报架上那些报纸的文学副刊,更是让我爱不释手。一天,当我又一次光临阅览室时,忽然发现报架上多了一张小报,出于好奇,便信手拿下来,展开一看,我心里一阵惊喜:原来是一张新创刊的《德州日报》,咱德州终于有自己的报纸了。于是,我坐下来,津津有味地逐篇阅读起来,那一篇篇稿子,字里行间散发出浓郁的地方气息,那些家乡的人、家乡的事,看起来是那么似曾相识。
    也许自己是学中文的缘故,我当时对日报第四版的“新湖浪花”栏目非常喜爱,每期必读,那些散文、诗歌和小小说,虽出自德州本地作者之手,却都不乏文学功底,让人赏心悦目。随着时间的推移,看的文章多了,我的内心禁不住产生一种创作的冲动。于是,自己也试着创作了一篇微型小说,用方格稿纸工工整整地抄写好后,利用周日逛街的机会,将这篇稿子投到了挂在德州地区第二招待所门口电线杆上的那个邮箱里。
    稿子投出后,究竟能不能发表,我自己心里也没底。让我没想到的是,那天我在阅览室,猛然看到这篇题为《默契》的小说,竟然在1989年3月12日的《德州日报》上刊登出来。当时,我激动得不知所措,偷偷地将自己的作品看了一遍又一遍。当报社给我寄来样报后,我把这期报纸当做宝贝似的珍藏起来,一直保存到今天。
    这篇稿子的发表,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此后,我不断写稿投稿,在大学临近毕业时,又相继发表了百字小说《没想到》和散文《漫话禹王亭》。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所中专学校任语文教师。工作之余,我每天所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等邮递员来后,第一个把《德州日报》抢到手,先睹为快。同时,继续坚持写作,并开始涉足新闻采写,陆续发表了几十篇新闻稿件,有的稿子还被发在了版面头条。
    那年我回农村老家,老远就看到小学时候的启蒙老师王老师,不止一次地指指我,又抬头指指身边电线杆子上的那个大喇叭。不明就里的我,不知王老师是啥意思,当他走近我时,他从兜里掏出一张《德州日报》,小心翼翼地展开,指着其中的一篇稿子叫我看。我恍然大悟:那篇通讯《老支书挪喇叭》,正是我写的。王老师说:“这张报纸我天天装在兜里,见了人我就说:这是我的学生写的!”恩师的话,叫我感慨万千:弟子微不足道的一点点成就,却给他老人家带来如此大的自豪。
    由于在新闻写作上成绩突出,我于1997年被借调到禹城市委宣传部从事新闻采写工作。如今,我已正式成为禹城新闻战线的一员。1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央、省、市级报刊,发表新闻作品近千篇,作品十多次获奖。能有今天的成就,我从心里感激《德州日报》,是她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引领我走上了新闻写作之路,伴我共同走过了难忘的25年。
    在她25岁生日到来之际,我衷心地祝愿:《德州日报》,我的良师益友,你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王磊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