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融入须做好“加减乘除”

    □胥爱珍
    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我们既要抢抓机遇,主动融入京津冀,又要积极对接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把规划变为现实,当前我们要做好“加减乘除”,实现精准对接、深度融入。
    产业承接,做好“加法”。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我市“一区四基地”的功能定位,这是我们对接京津冀的精准坐标。在实际工作中,应严格按照这一要求精准发力。比如,我市功能糖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不少企业和国内知名企业合作,遗憾的是,我市企业所供应的并不是利润较高的终端销售产品,而是作为大企业产品原料或添加剂的初级产品。此类现象还有很多,这提醒我们,在开展招商引资,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接受省会济南产业辐射时,要改变以往漫天撒网的方式,坚持问题导向,立足我市产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承接,做到“有的放矢”,重点在延伸现有产业链条上下功夫,在能够优化现有产业结构的方向上下功夫,只有这样的“加”,才是有效率的“加”。
    “绿色”对接,做好“减法”。协同发展示范区中的“协同“,既包括实现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调推进,也包括与外部各方面的协同。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及山东北大门,我市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处理好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坚决淘汰高污染、高消耗的落后产能,向污染的GDP说“不”,特别是坚决不能引进那些过度消耗土地、环境等资源的项目,真正做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省会济南的绿色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创新对接,释放“乘法”效应。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在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中,我们应该坚持创新理念,无论对接京津冀还是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都不能按老套路出牌,要打破思维定式,在引进产业的同时,重点引进最前沿的技术、最高端的人才,打造名副其实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全市创新活力,迅速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实现发展的叠加效应。
    优化环境,做好“除法”。 “除”即破除。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需要优良的社会环境。包括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精简高效的办事程序等各方面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消除深藏于社会各角落的不文明现象,破除本地企业故步自封、小富即安的落后思想,革除阻碍市场正常流动的行政审批事项和程序,真正为入驻我市的企业、人才等排除发展的障碍,建起交流、成长的平台。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