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绿引智对接京津冀

     对接京津冀是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的重要内容。目前来看,我们必须创新思路方法,重点在输绿引智等方面下功夫,才能做到扬长避短,实现有效对接。
    现在京津最需要的是清新的空气和安全的食品,我们应该在这两方面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一方面,在建设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上狠下功夫。落实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争取尽快取得明显成效。抓好城乡生态绿化,高标准实施鲁冀边界防护林带建设。另一方面,在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和供应上狠下功夫。充分发挥农业大市的优势,抓好绿色农副产品基地建设,推动基地与京津市场的产销对接。协同京津建立市场准入、检测结果互认和质量可追溯制度,保障农副产品质量安全。
    德州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这场大戏中的配角,河北诸市是主角。身处外围的德州若想突破河北诸市的重重包围、层层拦截,抢到优质项目的难度很大,我们应该有创新的思路和举措。实施差异化的竞争策略,把与京津冀建设科技创新共同体作为协同发展的重要任务。以对接京津大院大所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区域协同创新模式,在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共建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深入开展交流与合作。
    此外,建立配套的体制和机制也是当务之急。首先应加快与京津冀在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成果进行对接,同时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和协调,使我们能够与京津冀协同进行体制机制的衔接。其次,学习借鉴天津自贸区在政府职能转变、投资和贸易监管模式等方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力争把德州打造成环京津地区对接天津自贸区的先行区和山东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再次,下大气力简政放权,打造环京津地区最优的营商环境。
    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和定力。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我们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 “三分钟热度”,而应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一方面,搞好产业对接和协作。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我们必须从基础入手,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搞好与京津的产业对接协作,使京津的产业链条更多地向德州延伸。另一方面,研究好产业转移的规律和趋势。产业的集中转移是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产业转移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应该认真研究这种产业转移的规律和特点,分产业打造对接合作平台,创新产业引进的组织模式,提高引进产业的关联度和集中度。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