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德州探索

□王德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德州因黄河而名、因运河而兴,两条大河在境内的长度分别为63.4公里、127.8公里。近年来,德州抢抓黄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省“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机遇,实施“两河牵手”工程,畅通水脉、传承文脉、带动人脉,城市日益焕发出勃勃生机,正在成为有创造力、年轻人喜欢的城市。

“两河牵手”不是简单具象的两条河道交汇,是黄河文化与大运河文化的融合,更是站在文明的角度来看两条大河。本文拟从黄河、大运河与德州城市发展、地域文化形成、新文化地标的构建三个部分,对“两河牵手”提出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作简要分析。

城市发展,缘河而兴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管子·乘马》说的就是人类逐水而居,城市缘水而兴。在德州4000多年的文明史中,曾经有4个行政中心形成都和水有关。

禹城,远古时期的德州行政中心。据史料记载,先秦时期,黄河下游没有筑堤,河道在华北平原上游迁徙漫流,因此才有了“播为九河”,分多股入渤海的情况。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主要治理的就是黄河。禹城也因此得名,至今境内仍保留有禹王、具丘山、禹息故城等治水遗迹。

大禹治水的过程,也是一次用斗争手段统一各部落政权的过程,沿着黄河的所有部落都统一在同一个文明政权下并逐步壮大。大禹变堵为疏的治水方式,不仅使中国古代治水理念发生了质的飞跃,也对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平原,夏到秦汉时期的德州行政中心。大禹治水为农耕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社会财富剩余,阶级开始出现,并促成了第一个阶级国家夏的诞生。德州最早的历史记录也出现在这个时期,《德州乡土志》记载:“夏封有鬲氏国,此鬲国之始。”关于鬲国的位置,《水经注》记载:“鬲津也,王莽名之曰河平亭,故有穷后羿国也。”因此可以确定为今以德州地区为中心的鲁西北一带。鬲国人开展兴农、纺织、制造、渔猎、牧养等生产,成为一个先进的民族,在少康中兴、商汤灭夏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故事,均发生在这里。

秦代推行郡县制,平原县设立。西汉初年设立平原郡,管辖平原、鬲、高唐、乐陵、祝阿、安德等19个县。彼时平原为交通要道,平原津、鬲津等为黄河上的重要渡口,《史记》记载秦始皇东巡“至平原津而病”。汉章帝刘炟北巡经过这里。西汉末年,黄河在今濮阳决口,改道东流,自由泛滥60年。东汉永平十二年,王景治河筑堤,《水经注》记载了当时黄河过德州的线路:“河水自平原,左迳安德城东,而北为鹿角津。东北迳般县、乐陵、朸乡,至厌次县故城南。”同时记载“汉安帝永初二年,剧贼毕毫等数百,乘船寇平原。县令刘雄门下小史所辅,浮舟追至厌次津,与贼合战。”这说明,当时德州水系是连通的,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和战争中。

陵县(今陵城区),隋唐至金元时期的德州行政中心。这次变化,与行政管理体制有关,与黄河河道有关。北魏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北魏太和中,安德郡设立,取代汉置平原郡,隶属于冀州,仅管辖平原、安德、鬲、绎幕4个县,政治辐射能力降低。由于地势低洼,随着黄河泥沙逐渐增加,平原水患频发,择址建城势在必行。隋开皇九年,在今陵城区,置德州,德州之名的开始。对于这次行政中心的迁移,乾隆《德州志》记载:“鬲县城有汉魏之异,两城均在州境。”这说明早在德州行政中心迁移之前,饱受水患、战乱的鬲县城已经搬迁。

德州(今德城区),明清时期的德州行政中心。大运河强大的漕运功能引发“德陵互易”,奠定了今天德城区的地位。608年,隋炀帝开通永济渠,德州进入大运河时代。唐取代隋后的300年间,大运河成为唐朝经济大动脉。北宋缘边漕运成就陵州(今德城区)强劲发展势头。宋金南北对峙时期,金政府管辖的大运河只通行于山东及以北地区,天会七年,在将陵县设立将陵仓(今德城区北厂),专门储存河南、山东两省的漕粮,然后通过御河运往北京。1153年,金朝迁都燕京,宫廷建造需要的大量建筑材料从汴梁(今开封)运至北京,同时漕粮北运数量激增,将陵仓地位日益突出。元代重修大运河,奠定陵州核心地位。

明洪武元年,改陵州为陵县。明洪武七年,改陵县为德州。明洪武十三年,在原德州旧址设立陵县,完成历史上著名的“德陵互易”。

文化底蕴,融河而成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黄河大运河的交互作用下,塑造了德州深厚的文化底蕴。

德州为黄河冲积平原,“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农耕文化特质明显。它是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具有明显的传承性。其中逐水而居的渔业生产,不是单一的渔业经济,而是渔农兼做,农忙务农,农闲及鱼汛时节,便舟楫出行,抬网捕鱼,具有明显的使用指向,并没有跳出农耕文化的范畴。明万历《德州志》记载传统的德州人:“士务功名,多阔达而足智。人务农桑,恒朴约而近啬。”在华北平原广泛流传有通过观看农历正月初一到初十的天气,来预测本年度年成的“占岁”“看年景”习俗,其来源就是西汉今陵城区人东方朔的《占书》:“岁后八日,一日鸡,二日犬,三日豕,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穀。其日晴,所主之物育,阴则灾。”后来发展成一系列的民俗活动。广袤平原寄托了德州诗酒田园的乡愁记忆。唐代德州诗人孟郊书写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佳句;宋代德州碧淋酒入选全国223大名酒行列,留下“菊润初经雨,橙香独占秋,碧淋仙酿试新篘”的诗句。最喜人间烟火气,且以凡心度流年,只要来到这“一马平川”,都可以领略“千里快哉风”的酣畅,获得返璞归真的心灵慰藉。

“控三齐之肩背,为河朔之咽喉”,伴随着大运河的开通,德州通合、聚合、融合的特质凸显,融南汇北的工商基因孕育。不同于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商业贸易活动,将德州与沿岸城镇紧紧连在一起,各地商帮纷至沓来,攫取市利,商业网络渐趋完善。明代设卫筑城、因城兴市,“樯帆如林、货物山积”,由军事重镇逐步发展为商贸中心,成为全国最繁华的33个商业城市之一,被誉为“九达天衢、神京门户”。清代德州一度成为“燕齐都会”,康熙、乾隆曾多次驻跸德州,当地美食也沿运河传遍大江南北,“德州扒鸡乐陵枣,跟着帝王天下跑”。运河沿线分布着大大小小近百座会馆、驿所,这些会馆从建筑格局、装饰图绘、楹联碑铭、供奉神祗到日常活动,都包含有浓厚的商业文化色彩,成为明清时期商业文化的载体和见证。近代德州也因运河成为民族工业的重要发端地,清末设立了北洋机器制造局,解放后建立了建华工厂、卫运河船舶修造厂,使德州成为工业化起步较早的城市。

独特的文化底蕴,也赋予了德州厚德重义的人文精神。仁德厚重的齐鲁文化、慷慨侠义的燕赵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成就“燕齐都会”;大禹在此功成名就,“禹疏九河、其五在德”;汉代大儒董仲舒下帷讲学,筑读书台,“天人三策”奠定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源于德州的桃园结义、四女孝亲等故事随着大运河流芳百世;颜真卿在德州阻击安禄山叛军,忠义担当,留下千古名篇《祭侄文稿》;清代《山东通志》称赞德州“人文飙起,名卿蝉连,实甲山左”;明永乐年间留下的苏禄王墓成为我国唯一一座保存完整并有后裔守墓的外国国王陵墓,其后裔至今已繁衍22代,成为“海丝文化”与运河文化交融的历史见证,厚植了德州兼容并蓄的开放气度。

新文化地标,向河而生

纵观4000余年德州文明史,可以清晰发现城与河之间相互依托、水乳交融的关系。大河的畅通,给城市带来繁荣和富饶;城市的发展则伴随着沿岸人民对大河的认识、保护和利用。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2022年5月,山东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加快长城、大运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等山东段建设,打造一批文化新地标。德州市在全省率先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相关市领导任副组长的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高水平编制完成《德州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把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纳入全市挂图作战重点项目推进机制,构建主体明确、责任清晰、相互配合、县市区协同的统筹运行机制。

全域水系连通持续推进。以5大干流、1500条支流、20座水库互联互通为重点,用水系把两条文化大河连通起来,打造“五湖四海兴安德、四水三廊润州城”的格局。其中,黄河大运河连通廊道全程约130公里,途经减河、沙杨河、马颊河、潘庄引黄总干渠等重要河流及干渠,纵跨德城区、武城县、平原县、禹城市、齐河县5个县(市、区)、18个乡镇。规划形成了“一廊、四区、多点”的总体结构。目前,总投资32.1亿元的山东水网“一轴四横”德州市域连通西线引调水、总投资6.1亿元的德州市城区河道美丽河湖、总投资2.1亿元的德州市黄河下游生态保护修复,均已纳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

黄河文化旅游生态廊道逐渐成型。制定了“沿岸一个县,故道一大片”的发展方针。“一个县”是黄河流经的齐河县,以齐河黄河国际生态城为龙头,建成了泉城海洋极地世界、泉城欧乐堡梦幻世界、黄河文化博物馆群、中国驿·泉城中华饮食文化小镇、黄河水乡国家湿地公园等重大文旅项目,黄河临黄堤线建有李家岸水利观光娱乐区等8处主题文化广场,千亿级文旅产业集群已经形成。“故道一大片”涵盖德州全域,已经开发建设夏津县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乐陵千年枣林、禹城大禹文化产业园、陵城汉唐故城公园等一大批文旅融合项目。

大运河文化保护利用全面展开。着眼建设千年运河古貌原真城市、世遗文化展示优秀城市、国际文化融合典范城市,由崔愷院士领衔的中建院规划团队完成了《大运河德州段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一廊六片”运河文化景观带工程,计划总投资220亿元,漕仓遗址、小锅市运河聚落、滨水文创园、九龙湾文旅融合园等重大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全面展开,大运河(德州段)主城区段实现了旅游通航。目前,沿运河正在建设自行车赛道、全程马拉松赛道,今年就能投入使用;建筑面积13.7万平方米的德之韵运河博物馆群,全面开工建设,2024年将落成使用;以北厂、桥口、渡口驿等历史文化村镇为依托,以传统民俗文化为载体,德州黑陶、红绿彩瓷器、杂技、“一勾勾”戏曲等非遗传承为特点,汇集运河特色餐饮、民宿、游艺等民俗文化体验地正在建设中,构建“水上行、岸上游”沉浸式体验场景。2025年,是德州给出的一个时间节点。这一年,大运河德州段文化遗产系统将得到保护与初步呈现,沿运河生态廊道基本建成,让这里成为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

德州发展,命脉在水,希望也在水。“两河牵手”是覆盖德州全域的系统工程,基础性工程,具体实践中,有四点建议:

一是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跨部门、跨区域文化资源布局与合作,避免同质化、重复性建设。二是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建立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完善捐赠机制,扩大社会捐赠资金规模。三是遴选出重大文物和文化资源,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重要文化标志物提供依据。同时,根据不同河段区位特点、资源禀赋、现实需要等因素,系统挖掘文脉,数字化呈现。四是推进管理权与经营权“两权”分开运营模式,让国家文化公园“活”起来。

(作者系德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