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城区:“五治融合”激活社会治理内生动力

□德城宣

德城区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润心、自治固本、智治赋能”五治融合,全力打造共治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创建取得新进展,先后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全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和省级文明城区。

强化政治引领,绘好基层治理“同心圆”。一是抓实培根铸魂。建立镇街党(工)委、社区党总支“第一议题”制度,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不断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市域社会治理中把方向、揽全局、抓重点、促落实的引领作用,引领各类组织、群体自觉服从、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二是抓实网格党建。按照300至500户的标准,划细划实693个网格。坚持“警格”“网格”“民兵”治理深度融合,全面推行小区(网格)党支部实体化建设,在565个城市网格建立实体小区(网格)党支部495个,构建起“社区党委—小区(网格)党支部—楼院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党组织架构。三是抓实红色阵地。将“红色基因”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培育“红色物业”“红色驿站”“红色啄木鸟”等红色品牌10余个。强化基层治理队伍建设,打破区域、行业壁垒,将社区“大党委”成员单位、驻区单位、“两新”组织、在职党员等力量纳入红色阵地体系,形成共建合力。

强化法治保障,打造市域治理“安全网”。一是实施四大培育工程。大力实施“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全域普法育人”“法治阵地全覆盖”四大培育工程,先后遴选“法治带头人”145人、“法律明白人”450人,建成法治文化广场4处、法治文化长廊124个、法治宣传栏300余个,实现法治书屋等“法治阵地”全覆盖。二是筑牢“法治桥头堡”。倾力创建“枫桥式”派出所、司法所,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一村一调解员、一村一辅警,打造基层法治建设的一线平台、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一线阵地、统筹提供法律服务的一线窗口、全力守护平安的战斗堡垒。三是推进“政法护航行动”。强化法官进企业、检察护航行、民警六进和法律援助,撑起群众“维权伞”。开通涉企纠纷“绿色通道”,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

强化德治润心,汇聚基层善治“和美图”。一是深化“四德”教育。推行“德育、德行”,强化“好家风好家训”“四德教育”宣讲,以道德滋养引导市民向上向善。建成开放“明德书屋”7处,开展道德讲堂20余场次,设立善行义举榜100余处,评选“五好家庭”“助人为乐”“和谐邻里”“爱岗敬业”等100余场次,区教育和体育局、5所学校获评德州市“四德工程”建设示范点。二是强化榜样引领。组织开展第八届道德模范评选、先进典型巡讲等活动,分享感人故事、宣讲好人好事、弘扬社会正能量。累计评选表彰“市级文明户”7户、“最美家庭”30户、道德模范26名、“新时代好少年”20人,选树身边好人、志愿服务先进典型等120个。三是擦亮“德耀德城”品牌。打造群众愿意来、听得懂、真点赞的基层阵地,擦亮“德耀德城”文明实践品牌。多个品牌项目入选省级志愿服务品牌。

强化自治固本,催生社会治理“品牌群”。夯实居民自治实践,获评“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一是夯实村治民动。健全“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机制,调动各类治理主体积极性。辖区124个社区(村)全部建成网格员、调解员、“红袖标”志愿服务三支队伍,创新“一拨就灵”“小哥加油站”“月月说事”等服务品牌,推行“联防联治”,全力打造社区自治“德城模式”。二是夯实乡贤作用。探索“乡贤+”社会治理新路径,先后推出“乡贤+”“五老协会”“红白理事会”和“四民”工作法等品牌,推动基层实现“共谋、共建、共治、共享”。三是夯实协同共治。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7个镇街全部推行网格化治理,组建功能型街巷党支部124个,337条城区道路、街巷推行“街长制”,以“小服务”架起“大桥梁”,凝聚街巷治理最大合力,推动实现“一子落而满盘活”,不断绘就居民幸福底色。

强化智治赋能,扩大为民服务“幸福圈”。一是“大数据+铁脚板”同时发力。充分运用“雪亮工程”、智能解析视频平台、智慧安防小区、综治视联网等大数据平台,实现“每日一巡格、每周一议事、每月一实事”。7个镇街全部落实“铁脚板”服务及巡格、议事、办实事“三个一”机制,累计建成智能解析视频平台512个、“智慧安防”小区735个。二是“随手拍+随手治”闭环管理。强化“网格化治理大平台”建设,配发智能终端、建立专属账号,网格员发现问题可快速上传“随手拍”App,相关部门“随手治”及时解决。三是“互联网+现实服务”创新机制。加大科技赋能,把窗口服务移到网上、连到掌心,构建一体化智能公共服务平台,创新“德州通”“诚易办”等线上服务,实现“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同时,全力提升线下服务品质,治理更精细、服务更暖心,417项服务事项实现深度帮办、全链代办,累计为企业、项目提供帮办代办1.8万次。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