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分娩是最好的“母亲节礼物”


5月9日母亲节这天,新华社的一则调查让人倍感“疼痛”。据报道,无痛分娩已在我国推行许多年,但仍有很多女性难逃分娩之痛,几小时甚至十余小时的分娩疼痛是不少母亲不敢回首的记忆。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平均分娩镇痛普及率约30%,麻醉医师和助产士人员短缺、收费标准不明确等因素,阻碍了分娩镇痛的进一步推广。

如果按疼痛的指数搞一份“疼痛排行榜”的话,生孩子无疑名列前茅。对很多女性而言,生育是难以承受之痛,不得不选择剖宫产,甚至不少女性“由顺转剖”遭受二茬罪。在我国分娩镇痛技术十分成熟的今天,大力推广无痛分娩,降低剖宫产率,让更多女性更有尊严、更加得体地成为母亲,让无痛分娩成为天下母亲的第一份节日礼物,已成为刻不容缓的时代课题。

所谓无痛分娩其实是分娩镇痛,是指通过应用合适的镇痛技术和镇痛药物或精神疗法降低孕妇分娩期间的疼痛和不良应激反应,使胎儿顺利娩出。目前,无痛分娩的好处已广为人知。同时,我国无痛分娩技术镇痛性强、安全系数高,可帮助大多数产妇减轻60%至90%的疼痛。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技术上,推广无痛分娩已不存在实质性障碍。

经过近些年的试点,我国无痛分娩普及率在逐渐提高,但相比于发达国家动辄80%至90%的比例,我国的普及率仍处于低位,差距较为明显,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情况更不容乐观,产妇自然分娩期间接受镇痛还远未形成常态。

无痛分娩普及率不高,原因无外乎两点:一是人才问题,麻醉医师和助产士人员普遍短缺,无法满足临床需求,我国平均每万人配备的麻醉医师仅0.6个,而发达国家为2.5至3个;二是利益问题,分娩镇痛相比普通椎管内麻醉耗时更长、难度更高,但由于不少地方收费政策和标准不完善,医院只能按照椎管内麻醉的标准收费,影响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目前,人才短缺和收费标准不明确依旧是制约我国无痛分娩技术推广的两大“硬骨头”,亟需快马加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合理制定收费标准,以大刀阔斧的改革破解困境。根据国家卫健委下发的《关于开展分娩镇痛试点工作的通知》的部署,截至2020年底,试点工作已经完成,取得了预期成效,接下来应在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全国推广无痛分娩。

无痛分娩是最好的“母亲节礼物”。无痛分娩已出现100多年,不能再让广大女性承受生育之痛了。

晚报评论员 陈广江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