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有网友爆料称,湖北广水94岁的老奶奶行动不便,为激活社保卡,被人抬到银行进行人脸识别。视频中,老人被家人抱起后趴在柜机上,膝盖弯曲,双手撑在柜机上,勉强完成人脸识别。22日,涉事银行公开道歉称,事发后工作人员及时赶到老人家中道歉,并强化整改。
这篇新闻让人产生了很强的代入感,很多网友直言“看到了未来自己的样子”。谁家都有老人,谁都有老的时候,当我们老得不能动弹的时候,是否也会活得如此狼狈?尊严无处安放?
那么,银行究竟错在哪里?在简短的“情况说明”中,银行有意无意地强调了以下几点:首先,老人被“抬”进银行的原因,不是银行的要求,而是“接到村民转告”;其次,老人住的地方离银行网点很近,“距离其家300米左右”;最后,银行将问题归咎于“服务宣传不到位、服务意识不浓”。
银行的潜台词似乎是,此事系“村民转告”造成的误会,主要责任不在银行,况且路不远,老人被“抬”到银行也没受多大罪。不得不说,这样的回应让道歉的诚意大打折扣,公众从中没有看到银行对此事的真诚反思,反而读出了一种狡辩、卸责的味道。
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跻身国家战略,共建共享老年友好型社会成为共识的今天,“94岁老人被抱起做人脸识别”事件不偏不倚戳中了社会痛点。从公开报道看,老人因行动不便被“抬”进银行办业务的事例曾经并不罕见。因执行制度太死板、有失人性温度,银行曾饱受舆论诟病。
其实,监管部门早已考虑到特殊人群的需求,并做出相关要求。2009年,银监会发布相关通知,明确提出对特殊客户开设绿色通道,提供上门服务;2013年,银监会又发出相关通知,要求健全针对无法亲自办理业务的特殊业务流程和风险控制措施,不得歧视、刁难特殊群体;2014年,银监会再次发布相关通知,明确指出商业银行可研究开发离行式识别验证方式……
尽管监管部门的通知一条又一条,但某些银行网点对此积极性不高,给老弱病残等特殊消费者群体造成了诸多不便。究其原因,还是服务意识淡薄乃至缺失,银行网点工作人员只顾规避自身风险、降低运营成本,而忽视了自身的社会责任。
近年来,科技日新月异,但老年人在不知不觉中掉队了,甚至变为“数字弃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善待老年人不能沦为一句漂亮的空话。晚报评论员 陈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