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到群众心里

□李立鹏田莹莹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要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方式方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动员和激励广大农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目前,全市共建成1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3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633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立志愿服务项目1257个、志愿服务队伍近8000支,今年已组织文明实践活动11万余次。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立足群众需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开展宣传引导群众、落实联防联控、关心关爱特殊群体、深化爱国卫生运动等工作,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着眼点和着力点,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切实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成统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先锋阵地,办成党的群众工作、党的宣传工作的示范点,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要推动各县市区切实把“一个目标、四个定位、五项工作、三个到位、提升四大能力”的要求落到实处,即着眼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牢牢把握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的工作目标,统筹推进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五项工作内容,真正做到阵地资源整合到位、体制机制健全到位、服务群众精准到位,不断提升动员能力、整合能力、引导能力、服务能力,努力把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成为学习传播科学理论的大众平台、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阵地、培养时代新人和弘扬时代新风的精神家园、开展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广阔舞台,为决胜全面小康、脱贫攻坚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切实破解工作难题,着力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统筹运用传统阵地和新载体新手段开展常态化宣传教育,把理论宣讲融入惠民服务、文化生活、情景体验等。注重对科学理论的消化转化,让身边人说身边事、用百姓话说百姓事、用大白话说天下事,把“大道理”讲活讲深讲透。组建来源广泛、类型多样、结构合理的理论宣讲志愿队伍,开展讲故事能力培训,增强理论宣讲针对性吸引力。着力发挥阵地资源效能,坚持激活、整合、下沉、共享,把各类阵地资源、文化资源、人才资源等挖掘调动起来,打通贯通联通,形成整体合力。着力实现志愿服务精准常态,把志愿者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主力,把志愿服务作为主要活动方式,有效推进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孵化培育,组建类型多样的志愿者队伍,打造高质量的志愿服务项目,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以品牌项目汇聚力量、凝聚群众。要建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完善志愿者登记注册、激励嘉奖等制度。着力推进移风易俗,以抵制天价彩礼、厚葬薄养、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为着力点,从教育、制度、监督等方面继续探索常态长效的措施和途径,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切实减轻群众经济和精神负担。制定好管用的村规民约,发挥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等自治组织作用,常态开展监督检查、相互评议评价、给予激励惩戒等,形成系统化自我约束机制。着力活跃基层文化,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切实满足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积极创作推出反映新思想、讴歌新时代、说唱新生活的文艺作品,让群众在参与中获得精神滋养。组建“轻骑兵式”文艺小分队,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常下乡”,结合群众需求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以带动和培养基层文化能人为抓手,积极培养一批群众身边不走的文化工作队伍。坚持既要为了群众也要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让人人成为文明实践参与者。 (作者单位:市委宣传部)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