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企业主体 释放发展动能

市委、市政府为我市工业企业量身定制了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旨在聚焦工业这一发展短板和关键,促进我市工业企业提质增效、做大做强,打造京津冀鲁区域的活力德州、智造名城。我市工业企业要抢抓政策机遇,用足用好政策,发挥主体作用,为新型工业化强市贡献力量。

研判大势,明确发展路线图。对我市工业企业而言,一要时刻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科学合理预判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和影响并采取审慎应对之策;二要顺应国际产业和技术演进趋势,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加速推进,我市工业企业要准确研判各自产业发展趋势,编制好产业链、技术路线、应用领域、区域分布“四张图”,从而做出最具理性的抉择和发展布局;三要深研各级产业政策和疫情期间的优惠政策,争取最大的政策扶持,我市工业企业要紧紧围绕“541”产业体系,借助“四个服务体系”,提升“五个能力”,积极按照“三年行动计划”和《德州市支持新型工业化强市20条意见》部署和要求谋篇布局,制定企业未来发展的路线图。

聚焦主业,做大做优做强。对我市绝大多数工业企业而言,当务之急是心无旁骛聚焦主业谋发展,力争将企业做大做优做强。一是做大企业规模,借助我市新型工业化激励政策,企业要加快“小升规”“规上市”步伐,通过扩大投资、并购重组或产业集群化发展等方式,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尤其是“瞪羚企业”“小巨人”企业等高新技术企业更应抓住发展机遇做大做强。二是做优工业产品,我市工业企业要弘扬工匠精神,学习德国精工制造经验,把产品质量视作企业的生命,以质量求生存、抢市场、树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三是实施品牌战略做强企业,我市工业企业要增强品牌意识,要借助我市参展补贴政策和产品获奖奖励政策,加大产品宣传和推介,大力提升产品的美誉度和竞争力,争做产业龙头企业,提升德州制造的整体形象。

凝聚人才,强化创新支撑。在当前激烈的产业竞争中,我市工业企业要着力弥补人才和创新短板。一是千方百计凝聚人才,打造企业创新团队。我市工业企业除了借助我市人才黄金“30条”及其升级版政策外,还应对标先进地区薪酬标准,不断提高薪资待遇来引进人才,同时加大对既有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研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京津和济南地区科研院所的合作,采用柔性引进“假日专家”的模式,打造企业研发创新核心团队。二是强化技术创新支撑。我市五大新兴产业企业要紧盯本产业前沿技术与趋势、产业链断点与痛点、价值链高端与短板,加大技术引进和创新力度;四大传统优势产业企业要借助我市技术改造“三千计划”的契机加快技术革新和流程再造,实现“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加快转型升级。三是以工业互联网重构企业创新和运营模式,发展智能制造。互联网重塑了商业消费、政务服务,也必将重构工业生态,因此我市工业企业要充分认识工业互联网的必然趋势,尽快借助海尔奥卡斯、腾讯云、阿里云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融入工业互联网创新和发展生态,转型智能制造。

规范经营,弘扬企业家精神。

在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中,企业家要做诚信守法经营和践行社会责任的表率,同时企业家也要不断提升素质,发挥好企业家作用。一是我市企业家要摒弃家族企业模式、股权控制等旧观念,尽快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建立产权清晰、管理科学、运营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在企业管理上脱胎换骨和提档升级,从而为企业规模扩张、融资借贷、上市等后续发展奠定基础。二是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不只是对官员的要求,也是对企业家的要求,因此我市工业企业要严格按照政策和法律规范经营,做到令行禁止,该享受的政策积极沟通和争取,不搞请吃、送礼等,国有企业更要做守法诚信经营的典范。三是弘扬企业家精神,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我市广大企业家,一方面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有情怀有格局,在实现企业发展壮大和自身价值的同时,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投身光彩事业,自觉做受人尊敬的企业家;另一方面,企业家还要永葆创业激情,干大事创大业,在国家产业发展大局中,在所处产业领域保障供应链、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力争成为隐形冠军企业、“独角兽”企业,也为我市新型工业化强市和新旧动能转换作出贡献。

□陈宝华(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