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宣讲接地气才能入脑入心


  □张明昭
  百姓宣讲是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通中央政策落实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渠道和载体。
  今年,我市百姓宣讲团成员都来自基层,有来自社区的党总支书记、有来自脱贫攻坚一线的第一书记、有基层服务期限届满面临重新选择的包片干部、有从村党支部书记退下来依然坚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老党员、有热心村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村妇女……他们讲故事,用传统曲艺的形式赋予新时代内容,颂扬美丽祖国,讴歌新时代,让理论宣讲起到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的功效,把理论灌输变为故事感染,把硬性要求变为适时启发,真正让群众在聆听的同时受感染、受教育、受启迪。
  双向互动当基调。在宣讲时,要真正把群众作为宣讲的主体,以心交心、以心换心、以心暖心,打通心理认知距离;要在话题认知度、契合度、共鸣度上下功夫,把自己想讲的与群众想听的巧妙结合,把“陈情”与“说理”紧密结合,变“独奏曲”为“交响乐”,润物无声地让群众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吸纳。
  身边事例作支撑。一味地概念化宣讲,不仅不能让基层群众坐得住、听得进,反而会让人觉得不知所云、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天边不如身边,要善于拿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 “说事”,百姓宣讲的作品,都是他们自己采编、自己表演,作品来自群众、来自生活。话,简练、实在;情,热烈、真挚,把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事例信手拈来作为观点的重要支撑,使宣讲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使受众想听爱听,听有所思、听有所得。
  乡音土语为纽带。采取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生动幽默、朴实无华的话语,真正做到雅俗共赏、土洋结合、有高有低、有唱有和。用方言俗语、歇后语、顺口溜等“草根语言”,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使理论更加形象化。百姓宣讲团通过西河大鼓、相声、快板快书、评书、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出来、唱出来、演出来进行宣讲,变“单一说教”为“生动说唱”,真正让受众坐得住、听得懂,确保收到宣讲实效。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