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服务体系 呵护创新发展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关村创新发展40周年。中关村的发展经验对我市开发区建设是一块难得的“他山之石”,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启示一:开发区建设需要把创新创业摆在重要位置

创新创业是中关村崛起的关键。中关村“从无到有”靠的主要是科技人员的创业,陈春先、王洪德、柳传志等一批“敢于吃螃蟹的人”,率先打破体制机制束缚,开启了中关村科技创业的先河;联想、方正、用友等一批蜚声中外的企业就是科技人员自主创业结下的硕果。中关村“从小到大”靠的主要是自主创新。中关村把自主创新作为立身之本,凭借着深厚的科技积淀,先后攻克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曙光超级计算机、石墨烯等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并形成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我市开发区建设必须摆脱原有的“路径依赖”,把创新创业摆在重要位置,利用创新创业激发出开发区建设的新动能。首先,发挥好科技人员在开发区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落实好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具体办法,破除一切束缚创新创业的思想观念桎梏和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使开发区成为科技人员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其次,发挥好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建立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使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科技创新要素。改革科技创新优惠政策只向高新技术企业倾斜的做法,将科技创新优惠政策的适用范围扩大到更多企业。加大政府鼓励科技创新政策的宣传,让更多企业能够了解和运用这些政策。再次,搞好与中关村的协同创新,学习其成功做法,鼓励和支持我市开发区积极对接中关村,深入探索互利共赢的区域协同创新模式,力争在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构建跨区域科技创新园区链、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实现突破。

启示二:开发区建设应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中关村不断成长壮大的条件。中关村服务创新创业,靠的不是简单地集聚创新创业要素和主体,更不是简单地提供政策优惠,而是打造有利于“要素聚合、主体协同、文化融合、环境友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包括高校院所、科技企业、优秀人才、创业投资、孵化服务、创新政策等六大要素,形成了由众创空间、创新型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知识产权、律师、会计等专业机构构成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中关村把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重点放在融资和孵化服务上,打通了创新创业的“任督二脉”。

构建“类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我市开发区建设的必然选择。一是打造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积极引进和培育各类创业投资基金,并与中关村建立股权交易市场合作机制,构建高效协同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链,解决好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资金难题。二是搭建各类服务平台。发挥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的主力军作用,加大对国内外知名众创空间和创新型孵化器的招引力度,建设一批能够为创新创业提供全链条式服务的孵化平台,打通由创业者到企业家的成长之路。三是打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从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等方面入手,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启示三:开发区建设需要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

园区管理机构是中关村顺利前行的铺路人。作为全国首个“有限、服务型”政府机构,中关村管委会在管理上是“最小的政府”,没有行政审批权,也没有其他条条框框;在服务上又是“最大的政府”,它主动贴近企业、服务企业,实现了服务方式的创新。同时,中关村管委会又是一个创新型政府。中关村发挥了先行先试“试验田”的作用,从探索企业制度破冰、呵护科技人员下海创业,到构建适于创新创业、与国际接轨的整体性制度设计,中关村在管理体制改革、企业服务创新等方面实现了突破,向全国提供了一批“中关村经验”。

实现开发区的健康发展,必须大刀阔斧地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首先,明确管理机构的角色定位。开发区管委会在功能上应该始终定位于做好产业服务和企业服务,重点应履行好政策供给、资源集成、创新引导等方面的职能。为此,应加强对开发区与行政区的统筹协调,逐步理顺开发区与代管乡镇、街道的关系,依据行政区划管理有关规定确定开发区管理机构管辖范围;强化开发区精简高效的管理特色,使开发区充分依托所在地政府开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集中精力抓好“双招双引”和创新创业服务。其次,提高开发区管理服务效能。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将能够下放的经济管理权限,依照法定程序下放给开发区。最后,强化开发区改革创新责任。赋予各类开发区更大的改革创新自主权,鼓励和支持开发区在经济发展、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率先探索、先行先试,使开发区切实肩负起走在改革创新最前列的重任。

□陈晓强(作者系民进德州市委主委)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