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智慧气象 抵御灾害风险□常平


  市气象局坚持把科技创新和深化改革作为发展动力,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大力发展以智慧气象为标志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服务体系、科技创新体系,促进气象业务服务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准确及时的气象保障。
  市气象局与农业、环保、水利、城管等部门建立以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应急联动和响应机制,国突系统覆盖防汛指挥部、安委会等成员单位、全市重点行业,全市年均发布各类预警信号900余次,启动应急响应12次,突发强对流天气预警平均提前30分钟以上,充分发挥了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深化决策服务,当党委政府的好助手。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气象人的身影;领导决策在哪里,气象服务到哪里。围绕服务地方协同发展战略,增强规范决策服务,积极做好重大过程气象服务工作,及时发布重要天气预报、预警信息、雨情服务等,年均制作决策服务材料400余期,发布决策短信50余万条、邮件4000封,提高了决策服务敏感性、针对性、主动性。多次荣获山东省抗洪救灾先进单位、服务地方发展先进单位、气象服务先进集体等荣誉。
  细化公众服务,当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结合公众需求,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改进服务方式、扩大服务覆盖面,服务效益明显提升。逐步形成了以广播、电视、微信、微博、12121电话、手机气象短信、街区电子显示屏、互联网气象网站等互为补充的公共气象服务平台。构建“三微一视”新媒体服务体系,12121实现了信息一键式自动发布,年均拨打1000万人次左右,气象微博粉丝突破25万,在人民日报发布的气象政务微博排行榜中居全省第1名。重要天气监测预报预警和汛期、关键农事、节假日天气预报等纳入市委市政府新闻发布机制,年均召开5次新闻发布会,提高了气象信息的权威性。
  强化环境服务,当生态文明的助力者。认真履行《德州市大气污染防治管理规定》赋予的职责,建立与市环保局视频会商专线,完善联动机制,共同做好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及应对工作。建立气象扩散条件评估模型,开发混合层高度预报等服务产品,将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时效由3天增加到10天;开展重污染天气气象条件分析预报评估研究,年均开展重污染天气应急服务12次,发送服务短信700余条,发布环境气象服务专报60期,为政府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加强卫星遥感资料的应用,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力气象保障。
  优化为农服务,当乡村振兴的保障者。积极开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年均发布专题服务材料170期、农情信息90次。依托山东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保障工程,以农业部齐河30万亩方为对象,运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等建成德州粮食安全智慧气象服务示范点。基于卫星遥感、作物模型等,模拟小麦生长发育趋势、评估气象灾害,改善传统农气服务产品;以用户为中心,实时动态提供农业气象综合信息,改变传统农气服务模式。
  固化防灾减灾,当粮食高产的护航者。以“突出安全管理和减灾效益,实现站点建设、人员队伍、弹药储运、装备管理四个达标”的要求为抓手,建成标准化固定人影作业点84个,流动火箭架17部,作业指挥队伍达到384人,实现作业范围覆盖全部乡镇。全市平均每年组织实施人影作业190站次,发射炮弹5000余枚,火箭弹100余枚。受益面积达6100平方公里,为全市农业防灾减灾作出重要贡献。
  新时代有新召唤,要迈出新步伐,要实现新发展。德州气象人将顽强拼搏,开拓创新,观风云与风雨同行,报晴雨让冷暖相知,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提供优质准确的气象服务,实现新发展,展现“新气象”。
(作者系市气象局局长)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