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久拖不办”开刀

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问题,常常集中体现在“久拖不办”上。有的部门和干部,一事当前,或念起“拖字诀”,满口“正在研究”“尽快处理”,实际上按兵不动,没有下文;或奉行“推字诀”,动辄以“不符合规定”“没有上级指示”等为由头,堂而皇之当起甩手掌柜。无论是“十年不办”还是“九年才改”,种种不良现象的背后,实则是不担当、不作为的懒政怠政。

“能办不办,该办不办;拖着不干,等等看看”,类似问题并不少见。老百姓其实心里有本账:“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很多时候,让人恼火的,不是事情本身有多难办,而是相关人员怕惹麻烦“不想办”、怕担责任“不愿干”。还有领导干部怕接“烫手山芋”,硬生生把事情架起来,让问题和矛盾不断积累。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对百姓而言,身边每一件看似琐碎的小事,很多是关系切身利益的大事,有的还是急事、难事。倘若干部不想担当、不愿作为,在“推、绕、拖”中混日子,必然损害群众利益、疏远干群关系,必然损伤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久拖不办”的顽疾,病根在于宗旨意识淡化,对群众缺乏感情,对民生疾苦漠不关心,骨子里还是那种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要求各级干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最高位置”不是挂在嘴上的,而应落实于行动,以“最实举措”来体现和证明。怎么做?就是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看一个干部有没有为民情怀、有没有担当精神,有一个直观而有说服力的“试金石”,就是看其面对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会不会挑起担子、撸起袖子,能不能敢于担当、勇于作为。

根治“久拖不办”的顽疾,还得靠制度。不久前,中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既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又使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受到警醒和惩戒,从而通过制度实现“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让担当作为成为自觉,让“马上就办”成为习惯,让监督问责的压力激发动力,各级干部就能在其位、谋其政、干其事、求其效,实实在在为群众服好务、尽好责。

□辛识平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