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苏浙敢于“想”求突破奋力“干”

浙江省是资源小省,自然资源“丰度”排名全国倒数第二。“零资源现象”是浙江区域经济的重要特征。但是,没有羊的桐乡是中国“羊毛衫之乡”,没有牛的海宁是中国“皮革之都”,没有森林的南浔是“木地板之都”,没有金属矿也没有金属冶炼厂的永康成为中国“五金之都”。

从7月的两次江浙学习,到8月初的浙江大学学习班,一直被一股激情点燃着,被一种动力感染着,被一份永不止步、永远向前的执着鞭策着。站在浙江、江苏等改革开放的前沿,置身蒸蒸日上激情澎湃的创业现场,回望我们走过的路、思索我们当下的路、谋划我们未来的路,不应该再犹豫,已经来不得半点松懈。

一直在想,我们和浙江的差距在哪里?一直在学江浙地区,学长三角,学珠三角,为什么差距越来越大,距离越来越远?为什么我们总是惊叹于浙江仿佛一夜之间涌现出来的那些新的发展模式、新的业态、新的组织结构甚至于我们学都来不及又很快趋新的一个个新的理念、新的经济活动、新的产业?如果要探究问题的症结,就不能怕揭自己的短,亮自己的丑,必须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找到制约发展的根源,才能正本清源,从原动力上加油、加压。

我们最大的差距还是头脑的差距。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想不到就一定做不到。浙江人的思维敏锐、眼光超前,他们在发展这条路上轻易不会受到禁锢,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吃苦、冒险、敢于吃螃蟹。从马云的超级互联网思维到现在遍布浙江的大数据、智慧云、区块经济,再到风生水起的万物联网、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浙江一直在领跑,一直在用高速运转的智慧大脑引领着经济的快速转型。学浙江、看浙江、思考浙江,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只有永不停歇的大脑才有永不停歇的脚步。

而江浙地区的这种永不停歇的大脑,来自于他们对形势的透视、洞察和把握。一个个创新平台、一个个创业模式、一个个创优现场,一再证明:只有对趋势的超前研判分析,并勇于抓住机遇,才能在不断创新的道路上不偏、不离、不虚、不俗,也不会盲目和盲从。而“势”的把握又来自于对自己的信心和各种的历练与积累。浙江人告诉我们:只有在用脑用心的实践中,才能对“势”有科学正确的把握,让决策更加果敢。只有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才会赢得先机、率先发展。

浙江人另一个特点是“干”,实实在在地干,不知疲倦地干。天上不会掉馅饼,实干才能找到方向、干实才能辨别真伪。龙游县委书记讲:“我们浙江的干部是很苦的,我们周六周日都不休息,就怕落在后面。 ”江阴县委书记说:“我们不要到处说是第一,我们还有很多压力、还有阻碍发展的危废山、垃圾山、淤泥山‘三座大山’要搬掉,苦干实干的劲头一刻也不能减下来! ”考察学习中,感受最深的也是浙江人的拼命干。从温州人一个鞋摊走天下,到现在的千万浙商回归,他们的致富路、发展路、创新路都是实打实地干出来的。聪明是他们的天资,但苦干是通往成功最近的路、唯一的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哪里有轻而易举的成功,在成绩的背后都是汗水的堆积。

对照先进,反思我们,有这么几种情况:第一,连想都不敢,只愿意走别人走过的路,觉得这样最舒服、最安全。第二,想了怕不成功,学习意识弱、求变意识差,胆子小、没信心。第三,能想不能干,说起来有思路、行动上不迈步,很多探索在空想中落空。第四,懒得去想,习惯了混日子,习惯安逸,习惯了闲庭信步。这四种现象,导致我们有些干部不敢浪遏飞舟、不去奋斗。所以,我们既有“想”的差距,更有“干”的差距,两方面的差距都很大。

没有思想上的解放,便不会有创新的动力源泉;没有脚踏实地的苦干,更不会有硕果累累的明天。所以,想和干,创新和发展,缺一不可,互为前提。思想和行动是辩证的统一,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从我们每一名干部做起,从当下做起,大家都要开动脑筋、打开脑洞、打起精神,用心想、努力想,认真干、务实干,让创新发展成为每一名干部的禀赋、一种习惯。

眼下,机遇铺满大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各项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照亮了路子;省委、市委为鼓励基层创新实干出台了一揽子新政策,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立项了一大批新产业,发展的“大势”已经涌在时代潮头,只需要我们大胆试、大胆闯。能不能在挑战中抓机遇、在困难中求出路、在实干中求完善,时时事事都在考验着同志们。我们要聚力落实好每一项政治任务,切实抓住每一天、凝聚智慧、加快培育新动能。

立足平原县,如何借势、乘势,如何突破瓶颈、摘掉落后帽子,如何通过“双招双引”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打造乡村振兴新示范,是一篇篇必须做出高分的大文章。我们要凝聚全县干部群众的智慧、动员全县干部群众的力量、协同省内外国内外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平原发展。金秋季节已经到来,筹办好9月初在平原举行的鲁台(德州)经贸洽谈会,高标准办好10月份的“2018德州(平原)农产品直采直购产销对接大会”,加快县经济开发区提档升级,打造优质京津冀地区菜篮子,进一步与央企强企战略合作引进高端人才和优质资源,全力打造好桃园乡村振兴示范区,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张张考卷、一道道考题,答好这些考题,就是为平原“起势”筑就一个个新的里程碑。

□王洪霞(作者系平原县委书记)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