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住痕迹管理过度之风

□潘苏子

痕迹管理,是近年来新兴的党政机关绩效考核手段,每个单位、每位干部,平时都做了哪些工作,又是如何开展工作,都可以通过具体的文字和图片材料展现出来。应该说,“痕迹管理”弥补了过去党政机关绩效考核相对虚化的不足,使考核内容更加具象,有章可循,便于操作。不过,一些地方在执行过程中过于注重痕迹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演变为“痕迹主义”。
  雁过留声,抓铁留痕。痕迹管理的本意,就是干事有依循,程序可溯源,方便回头看。但是,如果一味地在痕迹上绣花,不计成本、不问代价,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削足适履、本末倒置。工作留痕毕竟只是一种手段,过多过滥、过度依赖,就背离了留痕的初衷,甚至沦为一种形式主义,滋生欺上瞒下的工作作风。试想,检查脱贫攻坚的效果,不去看群众增收了多少、生活条件是否改善、群众口碑好坏,却把主要的目光停留在文字材料的完整、丰富上,甚至以痕迹来评判工作得失,显然已经是本末倒置,既苦了基层,又不能达到有效监督的效果。
  规避“留痕”的形式主义,必须自上而下整治新形式主义,彻底转变领导机关的工作作风,改变考核基层干部的“痕迹管理”办法,对痕迹化管理进行瘦身,不断优化检查方式、改变考核方式,科学衡量基层干部政绩和作为,避免过度重视文字材料,刹住过度的“痕迹管理”之歪风,杜绝“痕迹主义”在基层蔓延,切实为基层干部减负减压,确保基层干部把主要精力用在为民务实上。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