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我们在行动”系列述评之一 破瓶颈,激发改革创新活力

    本报记者  杨德林

编者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新时代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五个振兴”的要求,为我们更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科学指南。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从今日起,本报推出“乡村振兴,我们在行动”系列述评。敬请关注。

    3月22日,记者在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抬头寺镇张庄村看到,村通路平,环境整洁,家家户户进行了旱厕改造,天然气替代了煤球炉取暖,村里土地全部进行了流转,发展了苗圃和奶牛养殖产业,村集体建设了标准化厂房,一年收入70万元,实现了村强民富。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紧紧抓住并实施好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战略机遇,对我市加快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建设任务重,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以改革促发展促振兴的道路,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和基层的大胆探索,切忌改革“一刀切”,真正让农民群众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我们合作社全托管及半托管服务土地面积有23000余亩,其中全托管面积8000余亩,半托管服务面积15000亩,这种模式不改变土地承包经营关系,很好地解决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导致种地难的问题。”武城县志远粮棉种植合作社理事长牛文忠介绍,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拥有各类作业农机具90余台(套),服务能力30000余亩,粮食烘干设备3台,每天烘干能力200吨,可为农户提供“耕、种、管、收、烘、储”的全程系列化服务,被评为“全国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乡村振兴首要的是破解“地”的问题,即”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或经商,许多村庄平时只有老年人、留守妇女和孩子,很显然,传统的以一家一户承包经营为主体的生产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农业农村发展需求,变革势在必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我市各级加大创新探索,家庭农场、专业种植养殖合作社、农村电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田园综合体等新型经营主体纷纷涌现。如平原县共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088家,参加农户4.9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49%。“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这成为我市广大农村的自觉行动和实践,创造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譬如,我市通过大力推进农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服务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首批启动了798个村,总结推广了“支部引领、群众参与、以地入股、按股分红”的陶庄模式,有效解决了一家一户自身解决不了的诸多难题,既解放了劳动力,发展了生产力,又增加了群众和集体收入。

    由专业合作社来种地,解放出来的农民去哪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定要树立城乡统筹的理念,与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结合起来,一方面要把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上转移出来,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农民群众生活得更好。 ”市农工办负责同志介绍,乡村振兴一定要充分释放蕴藏在广大农村的创新活力,用改革的办法解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要破解“钱”的问题。在德城区沙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记者看到合作社种植的黄豆、黑豆、红小豆、花生、地瓜等杂粮,经过加工后制成五粮粉,在阿里巴巴和淘宝网上销售,并注册了“沙扬河”“秋田印象”两个品牌。“现在产品供不应求,但受土地和资金制约,无法扩大再生产。”合作社的负责同志介绍,由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缺乏金融机构规定的信贷担保和抵押物,很难从银行取得融资贷款。

    有没有解决农村产业发展融资难的好办法?武城县在这方面加大了探索:结合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为规范流转土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农村土地经营权证书,鼓励以经营权抵押贷款,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既放活了农村土地经营权,又破解了土地规模经营的资金难题。为降低抵押贷款风险,创新建立抵押贷款“项目池”承接机制,保障了农银双方权益。目前,已办理抵押贷款1608笔11.08亿元,贷款额度居全省首位。

    针对“空心村”治理、乡村人才匮乏、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等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和短板,各县市也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坚持用改革办法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如,武城县李家户镇东店村在“三权”不变的前提下,对农村闲置房屋进行集中拆除,对拆除的房屋给予现金补偿和进城购房1万元“房票”,还保证土地复耕后收益归原农户所有,从而打消了农户的顾虑,至目前该村已拆除房屋21座、伐树3000余棵,预计可腾空土地40亩,探索了一条集体增收、农户进城、农村改善、产城融合的发展新模式。

    总之,加大改革创新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才能使农村生产关系更加适合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也才能解决农村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