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亭:让德州菊花享誉全国

陈玉亭生前在自己家的菊花园中。

    陈玉亭,德州养菊大师。他生前将菊花从河北带进德州,精心培育,让德州的菊花走出山东,名扬全国。近日记者采访了他的儿子陈凤岭,听他讲述父亲养菊、爱菊的一生——
    10月25日,记者见到陈凤岭时,他正在精心侍弄菊花。陈凤岭是德州养菊大师陈玉亭的季子,应第四届中国菊花精品展览会组委会邀请, 10月27日他将带着我市挑选出的国华冲天、凤凰振羽、天马等100个品种近200余盆菊花赴嘉兴参展。在陈凤岭赴展前夕,记者有幸走进他的家,为您揭开养菊大师陈玉亭富有传奇经历的一生。

从普通农民到养菊大师

    “这是父亲生前为数不多的与菊花合影的照片。”陈凤岭指着照片对记者说道。照片上的陈玉亭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他身边一盆盆花体优美、颜色鲜艳的菊花,就像是老人的一张名片,体现了老人对菊花的喜爱之情。 “父亲对菊花的热爱溢于言表。”陈凤岭回忆道。
    谈到父亲的经历,陈凤岭便打开了记忆的阀门,向记者回忆父亲平凡而富有传奇的一生。
    陈玉亭, 1912年出生于河北省沧州市西郊运河岸边的佟家花园村。从清朝中期以来,该村体格健壮的男青年一般从事习武押镖的行当,体格稍弱的青年和年纪稍大的老人则以养花为业。村民们种花养花,将花通过运河卖往北京、天津和沧州一带的富户人家。正是这样的环境造就了陈玉亭养花习武的一生。
    20世纪20年代,由于军阀连年混战,北京、天津等地市民已无心赏花,对花的需求量急剧下降。沧州当地花农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花草滞销腐烂。这也让刚刚15岁的陈玉亭一筹莫展。
    就在困顿难熬的时期,陈玉亭无意间翻看地图,看到了邻近沧州的城市——德州,一个大胆的想法随之而来。不安现状的他开始试着通过运河,往德州贩运花卉。没想到这一大胆的想法经受住市场的考验,运来的第一船花不到一个星期全部卖完。初次尝到了市场带来的甜头,他便马不停蹄地奔走于沧州和德州两地,成为当时德州街面上唯一买卖菊花的人。由于德州经销花草市场潜力较大且缺乏强大竞争对手,陈玉亭看准时机,便毅然决然地在运河码头附近租下了一块3亩大的土地,开始就地养花就地卖,既减少了大量运费,又避免了花盆在运输过程中的破碎,还能大大提高鲜花的成色。到了1928年,陈玉亭的陈氏花圃就在运河边上出现了,他本人也就在德州定居了下来。
    正当陈氏的花卉事业顺风顺水的时候,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 1938年10月3日,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德州,德州的花市一落千丈,没有人再有兴趣欣赏花草。陈玉亭的花卉生意随之跌落到了低谷,那时辛辛苦苦的一年所赚,不足维持一家老小的生活。随后,通过朋友介绍,陈玉亭与号称江北最大的茶商天津 “成兴茶庄”的老板相识,开始从事贩运茶叶的生意。据说天津茶商酷爱菊花,自己家常年雇有花工数十人,所养的菊花闻名全国。头脑精明的陈玉亭,立刻抓住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一下从天津引进了数十个菊花品种,在自己的花圃中进行繁育培植,独创了德州菊花,并达到较高水平。从清代康乾盛世开始,德州人就十分喜爱菊花,这次他让菊花又重新回到德州人的欣赏视线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德州市人民政府为了给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在城南部建立了德州花园 (地点在现德州交通集团办公楼处) 。富有养花经验的陈玉亭,不仅将自己培育的数百盆花卉全部捐献了出来,他本人也成为德州花园的一名养花工。由于他的养花名气和捐花行为的影响,老百姓习惯将德州花园叫做陈家花园。到了 1958年,市政府为了扩大花园面积,便决定在德州花园的马路对面划拨 12公顷土地建立人民公园,同时成立德州园林管理所,陈玉亭开始担任管理所副主任和人民公园花卉班班长,负责人民公园的筹建工作。公园建起后,菊花的繁育和种植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当时人民公园已有原盆菊、独本菊、悬崖菊、地棵菊、大立菊、嫁接菊、短日照菊 7大类 300多个品种,德州成为山东省唯一一个菊花品种过百的城市。
    进入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菊花品种已达到500有余。每年的重阳节前后,市园林管理所都会在公园门口举办免费的菊花展览,借此活跃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深了市民对菊花的了解和喜爱,有效地扩大了德州菊花在外界的影响。
    1982年11月,中国园林协会在上海市人民公园举办第一届全国菊花展,山东省园林协会指定由德州市代表山东省参加此次菊展。陈玉亭接到任务后,精心挑选和重点培育,选送参赛作品 80盆,运往上海。经过来自全国各地的多名专家无记名投票评选,德州送展的作品获得2个金奖(黄鹤云飞、山村春色), 1个银奖, 6个铜奖。在14个参展城市中,德州的得奖数名列第一位。尤其是2个金奖的得分,分别为9.85和9.81,雄踞金奖中的第一和第二。与会专家对德州菊花概括了五大特点,即棵矮、杆粗、叶茂、花大、花齐。
    这次菊展使全国的菊花专家和无数爱花人士认识了德州菊花,奠定了德州菊花在全省、全国的地位。 1983年,陈玉亭老人总结了他的养菊经验,编写出 《菊花栽培与管理》一书,成为对外传播交流养菊经验的重要工具。
    陈玉亭所总结的菊花栽培技术荣获1983年度德州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他本人获1986年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1984年他晋升为园林工程师,被接纳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会员,被授予德州地区特殊贡献人物;他的事迹被编入1986年出版的 《德州风物志》和1997年出版的 《德州市志》。

与困难抗争

    为了增加菊花的新品种,不论走到哪里,陈玉亭只要见到新品种,他都会用尽一切办法把它带回来。为了解决新品种花芽的腐烂问题,他自创了用鲜萝卜掏空装带菊花芽的独门绝技,这一办法可使菊花芽保存 30天而不蔫不烂;为了培育新品种,他曾经用辐射法进行无性新品种培育,也曾采用人工授粉的方法进行繁育;为了菊花交流与参展时的运输方便,老人还创造了宣纸包花蕊、报纸包整株的独特包装方式,现已成为全国通用的包装方法……
    要固定一个新品种的物性,往往需要几年的时间。陈玉亭就像侍养子女那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精心呵护着他心爱的菊花。陈玉亭几十年的辛苦,既成就了德州菊花的发展和名气,同时也成就了他本人的事业。正如他的自叙诗, “老夫一生酷爱菊,精心护理如炼体。日日浇灌如教子,时时观赏如醉痴”,道出了老人对菊花的特殊感情。
    “养菊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评判园林工作者水平的典型测试方法就是养菊花。”陈凤岭笑着说道, “菊花属草本花卉,与木本植物的养殖方法不同。菊花人人可以养,但养好了却很难。好菊花的评判标准,在父亲眼中,有以下几点。首先花颗要矮,清代有 ‘菊不过尺’的说法就是形容这点;其次不能脱叶;最后多头花朵,花朵要齐,不能大小不一,里出外进。”
    在陈凤岭的记忆力中,父亲总是心平气和地对待养花过程中的困难。 “菊花很怕水,水浇多了容易淹死,水浇少了花长不旺。夏季时节,天看起来很好,突然就阴天,父亲和我就急忙一盆一盆地把花放倒在地,由于时间紧,通常几百盆花弄下来,累得直不起身;有时一看阴天,父亲就提前把花盆放倒,放倒后却没有下雨,还得重新把每个花盆立起来。但父亲从未抱怨过什么。”陈凤岭这样回忆道。
    讲到施肥,陈凤岭说: “原来施肥都用的是有机肥,比如用豆饼和芝麻酱之类的泡水。如果肥度达不到,就必须用粪肥。有时父亲浇上一次肥水,身上的臭味一天下不去,父亲总是调侃的说这样可以抵御蚊虫。”
    “有一年花长得很好,马上要参加菊花展览了,父亲费尽了心思。 ”陈凤岭说,“结果寒流提前到来。早上巡视花场,所有花瓣全都冻坏,相当于一年的菊花白养。”陈凤岭感慨道,父亲相当痛心,但幸运的是花没有完全栋死,只是花瓣受损,于是父亲耐心地用镊子把坏花瓣一根根拔去,而没有找一个人帮忙。陈凤岭说这是对父亲打击最大的一次。

“菊花要走产业化之路”

    “要想把菊花做大做强,必须走产业化的道路。”这是陈玉亭老人生前的一个梦想。
    如今,大众对菊花产业的理解,不只局限在欣赏层面上,菊花深层次的用途被进一步开发出来。 “菊花不仅仅局限于看,还要往药用等方向发展,把菊花开发发展成为一个产业链,这样菊花才更具生命力。”陈凤岭说这是父亲对菊花产业的一点期望。
    谈到目前菊花产业在全国的发展情况,陈凤岭有着自己的见解: “发展菊花产业,可以借鉴北京、天津、开封等地区的先进经验。”他认为,首先要完善产业促进政策,其次要强化科技支撑,最后建立专业人才体系。 “只有做到这三点,菊花产业才能走得更高更远。”陈凤岭说道。
    “天津菊花产业搞得好,凭借的是公平的奖惩措施:多培育一个品种,有奖励政策;损失一个品种,有惩罚措施。同样以菊花产业闻名全国的是开封,把菊花作为节日融入到日常居民的生活中,加深了人们对菊花的认可与喜爱。开封每年都召开菊花花会经贸洽谈会,到了金秋季节,全国都去开封赏菊。这些例子,都对全国的菊花产业发展起到了先锋模范的作用。”
    还有两天,陈凤岭就要奔赴嘉兴参展。“全国菊花展很严格。这次参展,不仅代表德州,更代表了父亲的精神。”□张明福 曹戈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