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党员义务护堤30年

    贾福兴,1939年6月出生,市经济开发区宋官屯镇中曹村人。1959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0年入党,51师104团建筑工程兵,曾经在北京、石家庄、内蒙古、山西五台山等多个山脉修筑大型国防工程。在修筑工程的过程中,多次死里逃生,先后18次受到嘉奖,4次个人三等功,1968年8月复员。复员后当了8年村支书,1976年退休后义务护堤30多年。
    一张珍贵的原版老照片,一段难以忘怀的珍贵历史,再次把我们的记忆带回到那过去的岁月。与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同时出现在这张照片中的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近日,记者走近老党员贾福兴,了解了他所经历的那段峥嵘岁月。


◎800人合影永珍藏


    在72岁的贾福兴老人家里,收藏着一张醒目的黑白老照片,这是1965年贾福兴老人当建筑工程兵时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在一个标有“北京新大北照相馆转机合影”的盒子里,有一张长约八米、宽三十多厘米的800人合影照。从这张有些发黄的照片、精致的外包装来看,足以显示出它在贾福兴家中的不同寻常的地位。
    贾福兴的小儿子贾振民有些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他小时候经常把这张照片卷成小纸筒,每次都会被爸爸狠狠骂一顿。那时候,他还不知道它的重要性,只是觉得,一张破照片,有啥重要的。后来,爸爸买了一把小锁,将这张珍贵的照片锁进了抽屉。此后每次搬家,父亲总是将这张珍贵的照片随身带着。
    1965年国庆节前夕,贾福兴突然接到领导通知,说有去北京的重要任务。他当时还在山西挖坑道,接到命令后,赶紧洗了把脸,换了件干净衣服,就和领导登上了去北京的列车。
    到了北京,他一直在宾馆里等候命令。直到10月3日早晨,他才接到通知说将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当天上午9点半左右,当贾福兴和营长、指导员赶到的时候,早已经聚集了七八百人,原来他们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工程兵,为祖国的防空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很快,800余人排好了方队,随着“咔嚓”一声,相机记录下了那珍贵的一刻。事后,贾福兴听营长说,这次国家领导人一共接见了三批人,参加国庆观礼的是各行各业的突出贡献者、航天英雄,再就是他们这批800多名建筑工程兵。


◎多次死里逃生


    1959年,全国各地开始注重挖坑道,响应国家“广积粮,深挖洞”的号召,建筑工程兵成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因此,除了野战部队,建筑工程兵也成了受伤最为频繁的兵种。“我当兵的近十年里,有过多次死里逃生的经历。”贾福兴说,有一次他们班负责在山西大山的坑道里作业,本来是安排给一个新兵做的,但是他不会做,贾福兴二话没说就去了。刚到坑道里,突然听到一阵“轰隆隆”石头掉落的声音,而那个新兵毫无察觉。贾福兴赶紧将那个新兵向旁边推了一把,紧接着一块桌面大的石头贴着贾福兴的脚后跟砸到了地上,碎石块四处飞溅。那个新兵一屁股坐在地上,吓得半天没吭声,贾福兴也吓得两腿直哆嗦,连抽了三根烟才稍微平静下来。
    还有一次,贾福兴和战友在18米高的架子上作业,架子突然倒了,站在最上排的5个人一下子掉到了地上,当时就有一个战友双腿严重骨折,后来只好复员回家,另外3个战友也是不同程度的轻伤,贾福兴幸运地落在了一处松软的土堆上,只是脚部稍微扭伤。贾福兴说:“挖坑道最怕的就是碰到白灰石地质。通常情况下,山有多高,山内部的水就有多深。如果碰到松软的白灰石,很容易连水带石灰将人扣到下面。”在河南的一次挖坑道作业中,贾福兴就碰到了白石灰地质,多亏他的战友警觉,将贾福兴拉了出来,短短三五分钟,山洞里的水就涨到了两米多深。


◎30多年义务护堤


    1968年8月,贾福兴复员回家,不久他当上了村支书,这一当就是8年。
    1976年,贾福兴退休后,一下子从繁忙的琐事中闲下来,很不适应。在村口的一条河堤上,经常有人去挖土,而且夏季汛期的时候,很容易决口,于是贾福兴自愿当起了义务护堤员。从1976年贾福兴一个人护堤,到后来护堤队伍慢慢发展到20多个人。除了日常护堤、种树,他们还担负起了夏季防洪、防汛的重担。
    一把铁锨,一辆自行车,一年四季,贾福兴就这样来来回回地,在这几公里的堤坝上巡视着,这样简单而枯燥工作,贾福兴坚持了30多年。
    近年来,市区防汛已经逐步完善,水利部门将这种护堤工作取消。2007以后,贾福兴由于身体原因,解散了护堤队,只是每年夏季汛期的时候,还是习惯性地在大堤上溜达一圈。
    如今,贾福兴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平平淡淡才是真。“平时看看小孙子,在院子里浇浇花,有时候还看看党史,尽管生活谈不上富裕,但我很知足。”
    □记者 郑乃春 通讯员 张卫钟 摄影报道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