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计津冀:广罗英才,实现“成功一跃”

   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滨海新区的优良政策,廊坊的科技谷,都为人才的聚集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海新区成人才聚集地

“新区是个发展的好地方”

   在天津滨海新区,组织部的有关负责人透露:今年,新区将面向全国公开选聘50名处级干部,之所以在全国选聘就是要让更优秀的人才在滨海新区挥洒才智,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这体现了地方政府的一种态度与魄力:放眼五湖四海,广罗志士良才。
   2010年7月,在海外工作20年的张明煌博士主动放弃国外研究所的优厚待遇,带着海外先进的技术和成熟市场的经验,到滨海新区注册成立了天津九凝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回国主要是为了个人的成长,滨海新区为我们干事创业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是个发展的好地方。”张明煌说,公共试验平台等为人才创业初期提供了非常好的帮助。“比如政府为我们提供了人才公寓,这也是比较有吸引力的。”而不论是办公成本还是生活成本,滨海新区都更具有优势。如今,张明煌和家人已经在天津开发区工作和生活。“这里的环境很好,我很喜欢滨海新区。”
   优越的政策条件为吸引人才推波助澜,海外留学人员数量明显增多。据介绍,2010年,仅天津开发区就引进中高级人才2.3万人,比往年增长15%,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大专以上学历33%以上,外来人才约占40%,并呈逐年增长态势。通过海外留学创业中心,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引进高层次人才35人,是往年的近2倍,今年计划利用海外服务机构等高层次人才平台,加大服务、政策力度,引进更多海外高层次人才。
   “对高端人才,新区给予了更多的支持与关爱,归国留学科技人才都会大力扶持,如带项目回国的领军人才,将为其提供一处2000平方米左右的工作室,并按相关标准予以资金上的扶持。”滨海新区人社局的有关负责人说。

人才政策的“特区”

   2010年,滨海新区通过出台重大人才工程实施意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人才发展基金使用管理办法等多个文件,初步形成了配套衔接的人才政策体系。
   为引进高端人才,滨海新区决定设立人才发展基金,规模为每年3000万元,并逐年增加,主要用于资助六类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奖励。还将资助引进“两院”院士,给予每人一次性购房补助100万元。由新区推荐当选的“两院”院士,给予个人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对批准引进的创业型领军人才和入选国家给予一次性经费资助300万元;对批准引进的创新型领军人才和创新人才给予一次性经费资助200万元。对批准引进的高层次留学生人才给予50万元的项目资助;资助引进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大科研项目学术技术带头人,省部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重点行业急需人才,对其给予购房补助。奖励人才科研创新和为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资助引进、招聘高层次人才活动,新区各级各类人才信息库建设,新区人才工作重大应用性、基础性和前瞻性课题研究等。
   在人才投入方面,滨海新区实施优先保证的人才投入政策。五年内,新区财政每年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不低于一般预算收入的2%,新区各单位财政用于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奖励和工作运行的投入,不低于当年一般预算收入的1%。同时加快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科技保险,壮大股权投资基金,试办科技合作银行,促进人才与资本深度契合。
   2010年11月15日,天津滨海新区首届科技奖揭晓,一家科研机构及83项科技成果分获新区科技合作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其中,单项最高奖励额度达到10万元。
   根据《天津市滨海新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规定,新区设立科学技术突出成就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和科学技术合作奖四大科技奖项。科学技术突出成就奖和科学技术合作奖不分等级,分别奖励50万元和10万元;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设置一、二、三等奖,奖励金额分别为8万元、3万元、1万元。

让奉献者安居乐业

   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搭建舒适生活服务平台。新区区委区政府在做好日常劳动关系业务、保障各类人才合法权益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评选表彰“优秀外来建设者”活动,活动面向在新区投资的外来资本和在新区生活工作的外来建设者。
   去年年底前,从在滨海新区投资超过5000万元、去年纳税额在3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中,评选出1000名优秀外来建设者,获奖者可直接获得天津市户口奖励,并在安排购买或租赁保障性住房,在家属随迁、子女就学入伍、社保统筹、民政救助等方面享受同城待遇。
   为让外来建设者安居乐业,为新区各项事业贡献力量,截至2010年12月,新区共建蓝白领公寓30处,共计35821套,床位202034个。其中,蓝领公寓16020套,99086人入住,白领公寓1337套,1281人入住。
   建立人才服务联动反应机制,整合公安、教育、卫生、社保等部门服务资源,快速高效地为人才解决出入境、落户、医疗、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针对企业的一线技术骨干,帮助解决户口进津问题。与人事局、公安局帮助解决企业引进不符合现在政策规定条件的急需人才,包括高技能人才问题,寻求政策突破,2010年累计办理167名人才户口进津手续。

编织孵化人才的“摇篮”

   走进河北中科廊坊科技谷,仿佛置身一个充满科技诱惑的“理想国”。“无论是大型企业的科研机构还是三五人的科技小组都可以来这里落户,科技谷欢迎国内外有志之士,来此奉献聪明才智。”科技谷管委会副主任邢全胜向记者介绍了科技谷的运行情况。
   科技谷就是科技项目的孵化器,实行科技转化的新模式,通过科技资源+风险投资+民营机构的运转形式,实现科技项目的转化与利用,最终产生现实的经济效益。“我们生产的是项目中的项目。”邢全胜这样概括。
   廊坊科技谷项目是由廊坊市政府主导策划,中国500强企业杉杉控股建设实施的,于2006年正式启动,规划面积5000亩。科技谷定位为建成工作、生活、休闲于一体的“全球第四代科技园”,其核心是做科技成果的研发、孵化、转化,最终实现产业化。
   打开科技谷的规划图,会注意到,图内不仅标注了孵化场地等一般孵化器都会有的功能区,而且还标注了技术交易服务区等功能区,这里将满足科技谷商务活动的各种需要,提供诸如工商注册、资产评估、律师事务、技术交易等专业服务。
   “除了可见的不同功能区外,科技谷还有很多无形的功能。”邢全胜介绍说,科技谷还有吸引国际国内大企业研发和营销总部功能,以增强科技谷科技研发和成果市场化的能力;引入国际国内创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功能,为园区高科技项目的孵化和转化提供资本平台的支持;建立科技信息交流和推广平台以及提供高科技项目专业展示、高科技论坛、商务合作、科技产品展示等交流平台的功能。
   “第四代科技园”“2.5产业”……这些词汇让人耳目一新。据介绍,第四代科技园就是突出“工作、生活、休闲”于一体,以“2.5产业”为主要特征,代表着世界科技园未来的发展方向。体现在:政府主导,企业化、市场化运作,有统一的规划设计,有意识地引导配置资源,把科技研发、孵化、转化的各要素有效聚集,有配套完备的研发平台、交流平台、大规模产业化前期的孵化平台,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精心策划的科技园区。
   “2.5”产业既包含研发中心、企业核心技术产品的生产中心和现代物流运行服务等第二产业运营的职能,又具备服务、贸易、结算等第三产业管理中心职能,起着“接二连三”的作用,因此被形象地比喻为“2.5产业”。科技谷定位为“2.5产业”,将为廊坊科技谷与京津产业园区的博弈中,提供显著的综合成本优势。
   廊坊科技谷,这座具有独特魅力的个性和战略发展前景的东方蛙都,承载着中国科技人的梦想,就像蝌蚪变青蛙一样,廊坊科技谷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一跳”,必将让世人为中国的科技创新而喝彩!

□记者  张广  通讯员  潘全柱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