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有好戏丨产业振兴有好戏,东平湖的鱼变成“金鱼”

9月20日,“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一一村村有好戏”整体宣推活动启动仪式举行。围绕“产业振兴”,现场视频连线了东平湖开渔迎丰收的喜悦之情。

经历长达5个月的封湖禁渔之后,东平湖于9月1日正式开渔。近千艘渔船扬帆起航、乘风破浪,开始新一轮的“耕湖征程”,迎接金秋的丰收。

收线、撒网、观察,淳朴辛劳的渔民们在晨曦里忙碌着。

在湖边,前来买鱼的人络绎不绝,一筐筐新鲜渔获刚搬上来,就被围得水泄不通。比品种、比价格、比新鲜,空气中弥漫的都是湖鲜味儿。

东平湖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黄河流域唯一重要蓄滞洪区、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京杭运河复航的重要枢纽,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中意义重大。“坐拥东平湖是我们的福气,保护和发展好东平湖是我们的责任。”这句话已成为东平全县干部群众的普遍共识。

今年以来,东平县锚定“富民强县”目标,立足“江北水乡”定位,充分依托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等优势,统筹湖内25万亩、湖外5万亩水面,深入实施30万亩生态渔业工程,科学布局大水面生态渔业、池塘养殖、稻渔综合种养、渔旅融合产业发展、渔业科技发展、重点建设项目等各项工作,构建“一湖一洼三片区”生态渔业发展格局,实现“粗放式”养殖向生态智慧渔业转变。

发展生态渔业,东平县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涉渔乡镇9个,共有各类水域面积30多万亩,其中东平湖常年水面25万亩,池塘养殖面积5万亩。目前,该县养殖面积在100亩以上的业户46家,实现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的26家,拥有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1处,国家级养殖示范场5家。

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原则,东平县坚持以点带面、规模推进,各渔乡镇“多点开花”。州城街道黄河鲤、东平街道名特优水产品养殖、新湖镇藕虾混养、商老庄乡稻虾套养、戴庙镇乌鳢等特色水产养殖区等迅速发展。

在东平汶河湾渔业有限公司数据中心,一块集远程监控、水质监测、饵料投喂、水处理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慧水产养殖控制大屏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工作人员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查看各类信息。

“公司成立以来,一直着力于水处理装备、集装箱养殖装备、池塘循环流水养殖装备、养殖产品收获装备等关键装备推广应用,在这种模式下,鱼的品质得到极大提升。鱼种单价是普通养殖模式的1.5倍,亩产增加50%,人工成本下降30%,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东平汶河湾渔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顾春雷介绍,该公司还建设了汶河湾渔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举办渔民大讲堂,为养殖户免费提供技术培训,辐射带动周边200余户参与生态渔业。

汶河湾渔业只是东平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一个代表。东平县积极探索“支部+合作社+示范户+养殖户”“协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整合各类资源、建强服务平台,实行联农带农,共享发展红利。

在东平,还有一种养鱼模式,既可以解决养鱼效率低的问题,又能提高产值,那就是“岸上养鱼”。

传统水产养殖离不开鱼塘,而山东省东平县旧县乡探索出了生态养鱼的新路子。在旧县乡高密度现代渔业养殖基地里,一个个直径6米,高1.5米的“巨型水桶”在厂房内排开,一把饲料撒下去,鱼儿瞬间翻腾而起、争相抢食。

这处养殖基地曾是荒废6年、占地10亩的废弃养虾厂。为壮大集体经济,拓宽村民增收渠道,东平县旧县乡坚持以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切入点,盘活废弃养虾厂用于发展高密度现代渔业养殖。

“这是圈养桶,里面养殖的是加州鲈鱼。”志远渔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顾行志介绍,“这种养殖模式占地小、养殖密度大、周期短、产量高。同时,养殖废水经过多次过滤净化后还可以循环利用。”

顾行志算了一笔经济账:“第一批加州鲈鱼抢在一月中旬、年关前上市供应,刨除饲料、人工、水电等成本,每桶毛利润在7万元,48个桶就是336万元。第二批养殖预计六月中上旬,一年下来可以销售两批,毛利润达到744万元,两年就能回本,效益大大提升。”

在贯通生态渔业产业链条、提升发展动能方面,东平县积极打造东平渔业品牌,进行“三品一标”认证,东平湖鲤鱼、大青虾等10项水产品获得有机认证,成功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举办首届特色农产品争霸展销大会,6位鱼王脱颖而出、披红挂彩,广泛宣传推介,打响东平水产品牌。同时,引进、发展水产品加工产业,加强水产市场和水产品交易配送基地建设,拓宽销售渠道,完善市场网络。目前,全县年加工生产能力过百万元的企业已达50余家。

时下爆火的“大宋不夜城”为东平文旅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东平县顺势而为,依托东平湖大水面生态资源,加强渔旅融合,打造渔家乐、农家乐、休闲垂钓园70余家,大力发展乡村游、体验游,老湖镇渔家风情小镇、商老庄风情渔街等特色小镇成为网红打卡地,全力打造“稻屯洼江北水乡”,彰显东平水韵特色和渔家风情。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来源|大众日报客户端 编辑|王琳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