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让民政工作更有温度

全市民政工作会议现场。记者刘振兴摄

□本报记者李莉本报通讯员王彦刘飞翔

宏图新启,战鼓催征。2月23日,全市民政工作会议召开,厘思路、明任务、定措施、启新程。

回首2022年,全市民政系统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要求,坚持为民托底、为民解困、为民服务,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富裕。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德州高质量发展的突破之年。全市民政系统将结合实际,按照“1234”总体思路(深化一个品牌,聚焦两个重点,健全三大体系,实施四项行动),立足民政职能,聚焦主责主业,夯实基础补短板,改革创新求突破。

深化“共富型”大救助品牌

德州大救助工作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已成为叫响全国的民生工作品牌之一。新的一年,将通过巩固、提升、创新,进一步深化。

巩固成果。聚焦推进共同富裕这一主题,进一步挖潜提升大救助在数据分析比对、平台预警信息市县乡村实时同步、基层协理员纵到底横到边的组织网络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推动各项救助政策精准及时落实落地,真正落到困难群众的身上。持续推动社会大救助立法工作,对基本生活救助对象管理与服务、法律责任等内容进行再具体、再明确,为今后立法奠定基础。

提升功能。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发挥平台主动发现、监测预警、协调流转、督导考核的作用,按3%防返贫监测范围和10%低收入者监测范围开展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进一步挖潜大救助体系服务能力,根据监测平台承载信息,为相关职能部门提供信息支持,实现数据共享、工作协同、资源优化,更好地服务全市共同富裕工作大局。创新服务。做好“基础型”帮扶,强化专项救助与社会救助融合衔接,及时发现,精准落实,确保“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深化“发展型”帮扶,创新启动12个帮扶事项示范点,通过教育引导、劳动参与、带动支持等方式,对低收入家庭自主发展实施政策支持、引导激励。创新“服务型”帮扶,依托市慈善总会,以社会募捐为主,分别注资设立急难救助基金、医疗救助基金、发展帮扶基金“三支基金”,加强救助资金保障。推动大救助与民政业务深度融合,打造“大救助+德关爱”“大救助+社会力量参与”“大救助+慈善筹”“大救助+流浪乞讨”等救助项目,进一步拓展大救助外延功能。

聚焦“一老一小”两个重点

做好“一老一小”工作,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热切期盼,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是做好“一老一小”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老”上,重点统筹养老事业和产业齐发力。今年计划按照“室内行走便利、如厕洗澡安全、厨房操作方便、居家环境改善、智能安全监护、辅助器具适配”的目标,为1600户特困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工程。进一步提高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质量和运营率,推进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加大敬老院护理型床位占比,今年计划新增护理型床位2000张。

探索开展“大救助+数字养老”试点工作,加快互联网与养老服务的深度融合。引导本地企业积极开发康复器具、养老照护等老年用品,从而补齐养老产业短板,打造老年产品生产、老年用品物流等养老服务业园区,引导本地企业积极开发康复辅助器具、服装服饰、养老照护产品等,催生银发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在“小”上,重点打造“德关爱”品牌。目前,“365暖留中心”已经成为德州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的一张靓丽名片,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社会反响好。今年,将继续推进“365暖留中心”建设,力争到年底全市每个乡镇(街道)至少新建一处,全市至少新建134处,实现数量翻倍,效果加倍。

持续提升孤困儿童关爱保障水平,为孤困儿童开展免费体检,免费加入“惠民保”和“护佑健康”保险项目,为符合条件的孤困儿童每人发放1万元助学金。加大儿童督导员、村(居)儿童主任全员培训力度,进一步提升儿童关爱队伍能力。进一步规范儿童收养,着力破解收养难点问题。加快推进市儿童福利院建设,补齐机构服务短板,打造养育、医疗、康复、教育和社会工作一体化平台。

健全为民服务三大体系

压实基本民生保障体系。针对低保、特困两类救助对象,精准制订保障标准,精准认定保障人员,精准认定补助标准,适时出台《德州市因病致贫重病患者认定办法细则》。针对临时救助、“救急难”两类对象,用好“一事一议”,发挥好社会救助联合协调机制作用。同时,建立“1+N”救助模式,从而补齐救助模式单一的短板。“1”就是政府救助,N就是慈善、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衔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救助,为困难群众撑好救助伞。

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全面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着力补短板、抓创新,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进一步强化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区公益慈善资源“五社联动”,开展社区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提高为民服务水平。组织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社区工作事项清单、社区综合考核评比项目清单、社区印章使用范围清单“三张清单”制度,力争到年底前覆盖率达到100%。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按照每万名城镇常住人口不少于18人的标准配备社区工作者,每个县市区达到核定总量80%以上,夯实基层治理人才力量。

优化基本社会服务体系。稳步推进残疾人保障工作,做好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跨省通办”,建立残疾人“两项补贴”数据共享机制,做到精准发放。推进残疾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对符合条件的精神障碍患者开展心理疏导、融入社会等康复服务。同时,全力做好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保障工作,重点推进救助站区域中心站试点建设,推动街面管理与机构救助有效衔接,市级机构与县市区职能互补,不断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加大“互联网+救助寻亲”力度,持续推进落户安置、源头治理等工作。优化行政区划管理,建立健全行政区划调整部门联审机制,健全完善市县两级行政区划研究平台和专家库,加强行政区划统筹规划和战略研究。

实施改革创新四项行动

实施慈善社工发展壮大行动。建立完善配套的慈善工作体系,为全市慈善事业发展壮大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大力动员、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加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规范志愿服务发展,创新实行慈善项目星级化管理,打造富有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以及“大爱之心、大德慈善”品牌。加强镇街社工站建设,在全市打造不少于30个社工站示范点(含省、市两级)。

实施低保扩围增效行动。加大低保扩围增效力度,规范完善低保准入条件,在综合考虑申请家庭收入、财产状况等基础上,做好低保审核认定工作。结合实际落实好低保渐退、就业成本扣减等政策,鼓励具备就业能力的低保家庭成员积极就业,对就业后家庭人均收入超过当地低保标准的低保家庭,可给予原则上不超过6个月的渐退期。

实施社会组织培优争先行动。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实现全市城市社区平均拥有不少于12个、农村社区平均拥有不少于6个的工作目标,全市所有街道和50%以上乡镇建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实现各县市区和街道社会组织孵化平台全覆盖。

实施婚姻殡葬移风易俗行动。持续开展红白理事会培训,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改革。在婚姻方面,继续做好跨区域婚姻登记试点工作,创新推进婚俗改革工作,为有需求的当事人提供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在殡葬方面,今年,全市计划新建设(改扩建)公益性公墓40处,补齐公益性公墓短板。进一步开展殡仪馆服务质量大提升行动,在价格收费等关键环节上下功夫,为群众提供规范、诚信、文明、优质的殡葬服务。

“任务已明确,号角已吹响。全市民政系统将全面发扬孺子牛精神,以实干求实效。今年,让我们的民政工作更有温度,为实现德州人民美好生活作出民政贡献。”市民政局局长王吉峰信心满怀。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