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论道运河文化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张祺媛赵祜昊摄影报道

日前,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德州)论坛平行活动——大运河主题文艺创作座谈会在武城召开。6位专家学者围绕如何运用文学艺术形式深入挖掘传承弘扬运河文化,打造大运河德州品牌,展开了深入探讨研究,推进大运河承载的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真正让大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光彩。

综艺为媒 传播运河文化

“如何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为新时代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成为大运河遗产保护利用传承的重中之重。”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教授高蒙河认为,综艺节目的表达方式会起到积极的助力作用。

去年10月,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带领《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节目组走进大运河德州遗产地,与当地人文学者、申遗专家、发现保护者、遗产地民众一起,挖掘大运河遗产价值和保护传承故事,让更多的民众感受大运河的文化魅力,使“不可移动”的世界遗产走进现实生活,让丰富的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真正“活起来”。

《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这类既“出圈”又“出棚”的文化遗产综艺节目走进德州,让更多民众特别是年轻人了解大运河文化遗产、走近大运河文化遗产、爱上大运河文化遗产,真正实现大运河遗产保护的全民关注、全民参与、全民共享。

同时,该节目以德州“因黄河而生、因运河而兴、因扒鸡而名”的思路,对应三者所属的自然遗产、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传播德州为大运河文化建设贡献出的德州智慧、德州方案,让“大德之州·好运之河”真正成为城市的新名片。

用红色文化 浸染运河品牌

红色文化是构成大运河文脉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打造德州大运河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德州来讲,有两段红色历史应该是当前挖掘和宣传的重中之重。”中国作协会员、德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陈璞平说。

从历史贡献讲,德州(或者说渤海区)是解放战争时期全国唯一向四大野战军成建制派出过子弟兵的地方。尤其是渤海军区教导旅、全军唯一一支整建制由祖国最东端打到最西端的部队,部队主体来自德州,战斗历程极具传奇色彩。

从历史事件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中日最后一战发生在禹城,这是一段鲜为人知却又值得大书特书的光荣历史。根据最新史料考证,中日最后一战应该是禹城火车站之战,1945年12月27日到31日,袁也烈指挥渤海军区4个主力团一举全歼上千拒降的日军,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收官之战。

“德州的红色文化品牌会使大运河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多彩,从而进一步提升德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助力经济社会发展。”陈璞平说。

运河音乐 “唱响”运河文化

“传统音乐文化,不仅讲述了德州的文化故事,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阐释载体。”德州学院音乐学院教授李德敬表示,德州的运河文化在音乐上主要体现在民歌、曲艺、戏曲等方面。

“近年来,各种非遗保护政策的出台,运河文化音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传承。”李德敬说,民歌“运河号子”和“夏津小调”现已列为省级非遗,一勾勾是国家级非遗,临邑县成立有一勾勾传习所、兴隆镇一勾勾传承中心,德州学院音乐学院也成立了“一勾勾剧团”,并已排演出《王小赶脚》《姊妹易嫁》等全场或折子戏。

李德敬建议,在各种节庆活动中展示德州的运河文化音乐,增强本地人的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与旅游相结合,以参与、体验的方式,强化外地人对于德州运河音乐的认知和美誉度;与其他形式的运河文化相结合,创作出反映德州地域文化和城市精神的作品,助力我市繁荣运河文化、打造德州运河文化品牌。

以颜体书法 书写运河故事

平原太守颜真卿半生都在大运河的路上,南北东西的文化交流,为颜体提供了丰富的笔墨技法,成为继二王之后开宗立派的最高成就者,开启了盛唐以来的书法艺术多样风格的先河,形成了王羲之内擫、颜真卿外拓两大主流,这都得力于大运河全面贯通带来的文化互补和交流。

“大运河公园的牌匾和标识用字,可以选择颜真卿的字,其字代表正大气象、爱国主义、忠君爱民。”中国书协理事、山东省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孟鸿声建议,可以举行“大运河流域八省(18县)书法展”,运河流域书法成就最高的书法家是颜真卿,以颜真卿为龙头,书法文化领先大运河流域。

此外,可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立德州历史名人塑像,包括德州籍人士、曾在德州任职者,比如大禹、晏婴、赵胜、廉颇、董仲舒、东方朔、刘备、崔琰、颜真卿、蒙郊、邢侗、邢慈静等等。

运河是中国长篇小说母亲河亲河

“明清时代出现小说,和京杭大运河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作协会员、济宁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工作室主任杨义堂认为,大运河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母亲河。

“我专门以大运河为主题进行创作,写的是大运河治理和与大运河有关的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故事。”杨义堂撰写了大运河长篇历史文学三部曲《大运河》《北游记:苏禄王传》《河道总督》。

《大运河》讲述的是明朝永乐年间农民水利家白英和工部尚书宋礼一起治理大运河的故事;《北游记:苏禄王传》讲述的是德州苏禄王墓的故事;《河道总督》讲述的是明朝潘季驯四次担任总督河道大臣,他根据黄河易淤、易决、易徙和“一石水,六斗沙”的水性,改变大禹以来采用疏导和分水的办法,将黄河、淮河、运河一起进行治理,成为中国水利史上的伟大奇迹的故事。

以文学艺术 弘扬运河文化

河北省作协会员、故城县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叶景涛认为,大运河文化是指由于大运河的千年存在,运河两岸不同区域形成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古迹、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

德州和故城地缘上一衣带水,中间隔着京杭大运河,千百年运河文化的沉淀与浸染,让故城和德州虽跨河北、山东两省而依旧脉脉相通息息与共。叶景涛对大运河文化有着深入研究,著有反映运河文化的散文集《运河旧事》。

故城和德州以河为邻150华里,运河哺育了两岸人民。叶景涛建议,挖掘、整理运河沿岸文化故事,编辑成书;用书法、绘画描绘运河风貌;用摄影拍下运河风光;开展不同形式的以运河题材为中心的散文、诗歌创作活动。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