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城:让大运河“活”起来

清华大学“点点星光”中外学生联合实践支队在德州窑红绿彩博物馆参观

省级非遗项目——跑驴表演

□方志勇 刘健

德城区全力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让大运河“活”起来,成为真正的“文化之河”“生态之河”“好运之河”,焕发出新的生机。

保护运河原生态之美

原生态美才是真正的美,保持河流的原生态是德城区在大运河保护中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

为保持大运河的原生态面貌,德城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大运河两岸设立“不开发区”,并不断加大投入,高标准实施生态修复,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规划建成的大运河生态林场,占地3100亩,种植了刺槐、国槐等49个树种,成为鲁冀边界生态涵养区,消解对冲了工业企业对大运河生态环境的影响。大运河西岸的东八里湿地,更是把近千亩废弃地变身为森林公园。随着大运河两岸生态环境的不断修复,布谷鸟、伯劳鸟、杓鹬等稀有鸟类陆续在大运河畔栖息。

德城区还将大运河划分为三段,设立河长、巡河护河员,在大运河沿岸实施全天候看护,对影响生态环境的行为及时制止。同时,大力改善大运河的自然环境,清理垃圾,种草植树。大运河的原真性风貌得以保持,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的赞许。在大运河二屯镇丰乐屯村段,至今还保留着“九龙十八弯”的原生古河道形态,现在已成为热门网红打卡地。

为进一步宣传大运河文化,提升河畔景观品质,增加市民休闲娱乐场所,每到金秋时节,德城区在运河西岸规划出花海景区,种植摆放向日葵、百日草、地被菊、一串红等花卉,面积达2.2万平方米,吸引周边游客前来打卡。

展现文化自信之美

德城区不断挖掘大运河文旅资源,通过书籍和展馆集中展示,激发群众的文化自信心、自豪感,让大运河继续润泽沿岸经济和文化。

该区以大运河德州段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为契机,依托“北厂漕仓遗址”“哨马营减河遗址”“三弯抵一闸”等运河文化遗产资源,深度挖掘大运河文化,做好文旅资源沉淀。二屯镇专门成立了大运河文化调研室,搜集、梳理全镇大运河沿岸18个村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先后整理出囊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技艺、民俗等5大门类15项非遗项目,并加大申遗保护力度,其中《河神劫皇粮的传说》《索庄村与索额图的传说》成功入选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真正做到将大运河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在做好文化申遗工作的同时,投资建成德州市首个运河漕仓文化展馆,展馆由运河漕仓历史变迁、民俗展览馆、名人纪念馆等五部分组成,馆内藏有宋金红绿彩胡人俑、元代磁州窑大供盆、清代漕运石碑等文物50余件,全方位、多角度反映和展现运河文化的无限魅力。目前,该馆已接待游客近万人次,开展各类文化宣传近百场。

规划建设的德之韵运河博物馆群目前已开工,预计2025年3月竣工。建成后,将成为大运河文化经济带的地标建筑和传承大运河非遗文化的重要名片。博物馆群以运河文化为魂,以新的建筑材料和建造工艺演绎传统建筑群落的空间场景体验,通过对传统坡屋顶形式的转译,形成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坡屋顶建筑群,将城市历史、发展、未来、文化融入建筑与人文景观,打造独具魅力的城市会客厅。博物馆群整体呈现“一河两轴,一塔一馆群”的空间结构,南北文化轴由中心广场连接主馆与副馆群,依托运河走向,向北延展,与运河博物馆、九龙湾公园、运河手造馆遥相呼应,于方寸之间,展现“九达天衢”的历史沧桑与时代巨变。

传承运河文化之魂

古老的大运河是一个文化富矿,为现代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德城区积极整合跑驴、高跷、红绿彩、黑陶、剪纸等各类文化资源,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传承文章。

德州黑陶选用京杭大运河两岸特有的红胶泥作原料,烧制出来的陶器黑中透莹,给人以“乌金墨玉”之感。近年来,该区大力挖掘黑陶文化底蕴,精心打造了集研制、生产、销售、体验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黑陶产业平台——梁子黑陶产业园。德州黑陶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山东手造”推进工程为契机,做好“大运河+山东手造”结合文章,建立了“山东手造·德城好手艺”项目库,入选市级库项目39个,设立非遗工坊8处、展销专区10余处、“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1处。该区梁子黑陶、德州红绿彩2家企业成功入选“山东手造·优选100”,木人堂公司获得“山东手造·优选100”提名。

积极开展非遗文化传承宣讲培训和展演活动,让非遗文化进社区、进学校。2月16日,首期“山东手造”——“建志剪纸”非遗特色职业培训班开班。这是该区首次举办的非遗传承特色职业技能培训,旨在推广特色培训,提升就业创业服务,培养一批德州非遗传承技术工匠。

“今后,我们要经常组织非遗文化展演培训,培养非遗文化传承人,把大运河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德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玉林说。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