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焦虑陷阱”不能自拔?这剂良方助你打赢“心理战疫”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俞荣

“我开始意识到母亲心理需要调解,是在居家观察一周后。这期间,她频繁向家庭群发布各种疫情消息……”记者近日接到读者李女士来信称:本轮疫情发生后,她的母亲出现明显焦虑情绪,已经影响到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她为此强行要求母亲退出了3个微信群,并限制母亲每天上网时间,此后她母亲的状态才明显好转。这位读者希望以她母亲的经历,向更多人传递应对疫情保持良好心态的方法。

遭遇“心理疫情”

李女士的母亲今年57岁,退休后在家帮女儿带孩子,加上她上有父母需要照顾,每天都相当忙碌:工作日早晨七点起床,来大女儿家看孩子,傍晚六点半再回家给一家老小做饭;周末去看望父母,买菜、洗衣、打扫卫生等等。

本轮疫情开始后,对李女士的母亲来说本可以休息一段时间,但突然闲下来的她有些无所适从。“我父亲因工作原因一直在单位,妹妹喜欢熬夜打游戏。为了照顾妹妹的饭点,母亲的生物钟也乱了,凌晨一点多还在刷视频,中午十点多起床,一天只剩两顿饭。”李女士信中写道,“混乱的生物钟,让上了年纪的母亲身体有点吃不消,没精神、没力气、没胃口。”

但更严重的还是对心理的影响,随着居家时间延长,李女士的母亲越来越关注疫情消息,然后把这些内容“分享”给小女儿。几次后,小女儿不再和母亲讨论这些话题,她又将消息发送到家庭群中,一家人还会在群内“讨论”一番。

摆脱“焦虑陷阱”

让李女士下决心帮母亲重回正常作息的是母亲的一通电话。通话中,母亲声音虚弱,说话间还夹杂着咳嗽声,“听说前几天给小区送菜的人是一名密接,我现在也感觉身体不舒服……”

李女士学过简单的心理学知识,理解母亲出现的心理焦虑。“我母亲的情况是因过度关注疫情信息导致的。想要调解,需要切断负面信息的来源。”李女士让妹妹监督母亲的作息时间,强行让母亲退出了3个微信群。这些群最活跃时,一个小时内能收到千余条消息。

李女士还让妹妹严格控制母亲的上网时间,将信息推送偏好改为“美食”“绿植”“电视剧”等,还找出了家中存放已久的十字绣,定制每日小目标,定时在家庭群中“交作业”。“十字绣”颇受好评后,母亲也逐渐缓解了前几天的焦虑和苦恼。

过度关注引发“心疾”

“疫情期间,少了亲友相聚、外出旅游、开心购物,甚至影响了人际来往,这种状态下,出现不适应和焦虑感是正常的。”李春阳介绍,尤其对于中老年人,他们十分关注疫情信息,但当信息爆棚后,大脑的认知资源有限,无法对新进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分析,出于更有利生存的本能,不自觉间选择最能威胁到自己的信息,这是心理学中常说的“注意力偏向”。

当陷入注意力偏向后,捕捉负面信息的“能力”会加强,造成恶性循环,个体会开始担忧:“接下来会怎么样?”“最不好的消息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吗?”“如果我被感染了怎么办?”……从而陷入假想出的情节中,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而当这种“越关注越焦虑”的心理被传播在微信群后,群内成员焦虑情况似乎都找到了发泄口,看似“抱团取暖,相互安慰”,殊不知,又引起新一轮“越焦虑越关注”的传播。

“动、静、松”转移注意力

“了解焦虑来源,切断传播途径,就能够很大程度避免疫情带来的焦虑心理。”李春阳介绍,“避免长时间观看或讨论负面信息,给大脑一定的放松时间,了解了疫情权威信息之后,做到理性认真对待,从而转换想法,调整行为。”

李春阳建议,积极转移注意力,将关注点从疫情转移到具体活动上。比如,做好具体防护措施、按时起居、充足睡眠、健康娱乐、锻炼身体,增加自己的安全感;发展兴趣爱好,如看书、绘画、烹饪或者游戏等。

在放松练习中,注意“动”“静”“松”结合起来,即适度运动,静心养心,放松生活节奏。如果持续心情不好,紧张不安、提心吊胆,始终难以自我缓解,可以拨打心理热线或通过网络咨询等,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