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建共治共享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依法严惩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营造见义勇为社会氛围,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摘自二十大报告

□ 记者 刘一颖 于新悦 张春晓

“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学习体悟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对社会治理的系统论述,一种深沉关切直指人心: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平安是老百姓的朴素追求,也是总书记的深深牵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把平安中国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谋划推进,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平安中国的名片更加亮丽。

“纠纷平均调解时间减少了,陈年积案减少了,群众跑腿的次数减少了。”这是扎根基层15年的人民调解员、济南市莱芜区高庄法律服务所主任王其欣的切身感受。

三个“减少”,一方面源自群众法治观念不断增强,社会文明水平不断提高,邻里街坊心气更顺了,关系更和谐了。另一方面,得益于这些年加快建设的“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公安、检察、法院、司法、信访多方联动机制,让老百姓“只进一扇门,化解烦心事”。“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强调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我们将不断强化多方联动机制,聚合力量、整合资源,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需求。”王其欣说。

“要多想想如何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让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一些,如何让群众感觉更平安、更幸福一些,真正使千家万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对不断提高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供给水平,总书记高度关注。在二十大报告中,总书记强调“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这让东营市利津县北宋镇吴家村网格员郭敬敬深感责任重大。

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拍照、定位,发送到网格通系统,逐级上报。县乡两级中心接到上报的问题事件以后,根据工作的权限和职责的界定,通过平台立即派发到相关的部门单位,确保问题在第一时间有效解决。如今,“遇到困难找敬敬”已成为吴家村村民的习惯。郭敬敬介绍,“快速高效解决问题的背后,是精细的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和智慧化平台的保障支撑,而我们网格员,就如同一枚小小的‘听诊器’,在深入基层中发现问题,及时帮助村民排忧解难。”

“做好创新社会治理这篇大文章”,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殷切期望。十年来,山东积极探索,形成了“网格化+综治中心+智能化”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如今,省市县乡四级综治中心实体化建成率达100%,全省有17.7万名像郭敬敬一样的专兼职网格员,4.4万个城市社区网格设立了党支部(党小组),筑牢社会安全稳定坚实防线。“我们要把报告精神融入日常工作中,坚持入户走访,收集社情民意,随时发现、解决群众的小问题小矛盾,保障好群众利益。”郭敬敬说。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到,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一语道破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扎根社区工作14年,桓台县公安局周家派出所副所长丁乃勇说,只有充分动员、组织群众积极参与到联防联控体系建设中来,才能构筑起更加和谐稳定的防线。

在丁乃勇的微信群里,“智慧警务大喇叭”被设置为置顶群,500位群成员涵盖村居网格员、小区物业管家、厂企保安等,大家在群里宣传安全知识、统计报送信息。线下,一支800余人的联防联控队伍,协助民警开展防范宣传、矛盾化解、巡逻防控等工作。“社会更安定、人民更安宁,离不开公众的积极支持与加入。我们将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在‘创新建、规范管、精心育、灵活用、广泛导’上想办法、下功夫、做文章,调动更多群众参与到平安社区建设中来。”丁乃勇说。

“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里说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人人有责,这是总书记鼓励咱们呢,支持咱们好好干!”在济南市市中区六里山街道党群服务中心,81岁的泉城金融卫士志愿者宣传团团长赵银光和团员们劲头更足了。成员95%为女性、平均年龄超过65岁,被媒体称为“反诈奶奶团”的她们,每年开展反诈宣传活动100多场。赵银光说:“我们要继续广泛宣传反养老诈骗的知识,让更多的兄弟姐妹识别诈骗‘套路’、提高反诈意识。”

社会治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社会治理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由人民检验。潍坊市奎文区东关街道工福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马丽丽说:“落实好二十大报告精神,我们要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更好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让居民工作安心、生活舒心。”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