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份好人之星 范书明 庆云县徐园子乡专职调解员

老范不怕“烦” 模范调解员

——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范书明

在庆云县徐园子乡,无论是谁家有了矛盾,第一反应就是“找老范”。老范全名范书明,庆云县徐园子乡西安务村人,退休前曾在庆云县徐园子乡中学担任教师。几年来,范书明骑着自行车,走遍了徐园子乡的每个角落,调解了400多起纠纷。哪里有纠纷,哪里有案情,哪里需要法律咨询,他的身影就会出现在哪里,凡是经老范之手的纠纷事件,没有一个回头上诉,调解成功率达100%。2017年退休后,热心肠的老范成为徐园子乡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专职人民调解员,2020年他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荣誉称号。

考取服务资格证,总结调解好经验

早在2010年,范书明就在工作之余兼职调解员。为了当好调解员,2016年他考取了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资格证。调解是个苦差事,说不完的家长里短。做好了合家欢喜,做不好可能会惹来管闲事、和稀泥的闲言碎语。老范年纪大了,本该在家享享清福,妻子和两个子女一开始并不支持他的决定。但范书明脾气倔,反而更加认真地进行法律调解。

这些年,范书明边学边干,总结出“控制情绪、两手都硬、留有余地”的十二字调解方针。“第一就是控制情绪。一些矛盾纠纷都是群情激愤、情绪化或者不讲道理的事情,所以其解决矛盾首先把控制情绪放在第一位,先帮助当事人恢复理性,再去讲道理,而且控制情绪也是为了防止矛盾激化。这4年来调解成功的 200多起矛盾纠纷,没有一起矛盾激化,重要原因就是擅长控制情绪。第二就是两手都硬。解决矛盾,一手靠满腔热情,一手靠科学方法。很多时候解决问题,不是说服了群众而是感动了群众。第三就是留有余地。解决矛盾要做到法律与感情的结合,原则与灵活的结合,理性与感性的结合,讲法不离情、讲情不离法,法情互动。

成立调解工作室,解决群众烦心事

2017年退休后,范书明正式成为徐园子乡第一位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专职人民调解员,今年还成功打造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工作室“范不着调解工作室”,灵活采用“枫桥经验”法理情相结合等方式开展调解工作。

说起老范调解过得案子,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但让人印象深刻的却有那么几件。第一个是传统的婚姻家庭纠纷。2021年6月,徐园子某村村民83岁刘老太一早来到司法所寻求帮助,经过询问了解到,几年前,老伴与大儿子相继因病去世,老人暂时跟随大儿媳生活,需要子女轮流赡养,老人来到二儿子家,没想到却吃了闭门羹,连大门都没进去。老范在充分了解案情后,采用“背靠背”的调解方法,一方面站在法律的角度,告知其赡养老人是子女的应尽法律义务,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脱,如果执意不尽赡养义务,势必走诉讼渠道,在村里落个不孝顺的名声。另一方面站在情理的角度,与子女们交心谈话,告诫子女要心怀感恩之心。经过其近2个小时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子女们意识到不尽赡养义务的后果严重性,表示非常懊悔之前对待老母亲的行为,都表示愿意赡养老人,并最终达成了赡养协议。第二个是工伤矛盾纠纷。胡某在徐园子塑胶厂上班,上班的路上发生点小事故,胡某认为是工伤,但工厂不认为是工伤,胡某感觉很委屈,在厂子大闹了一场,于是胡某找到老范,想与工厂调解解决此事,老范听到这个事之后,认为这个事不能拖延,要是工厂因为这个事影响以后招工,影响了生产,就算诉讼赢了工厂也拖着不会给钱,老范赶紧驱车来到厂子,仔细了解情况,认为从法律上来讲这属于工伤,然后将厂子负责人叫到一起,讲法律,讲情理,站在厂子角度帮着思考事情发酵之后的后果,厂子终于松口,但是在数额上又调不起来了,又找到胡某,作胡某的思想工作,辗转多次,双方各退一步达成一致,最后签下协议,厂子很痛快的把钱就交给胡某,胡某对其非常感谢。

田间地头讲法律,做好贴心普法人

这些年,范书时常深入社区、企业和田间地头宣讲法律知识,问需群众,倾听法律诉求,联同司法所工作人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当地农民学法知法用法。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老范身体力行、践行公益,无私奉献,与徐园子乡后道口村执勤人员一起值班,对过往车辆进行登记、核查身份、测量体温,向群众普及防疫法律知识,引导群众提高防疫意识,遵守各项防疫规定,全力做好战“疫”守门员。因疫情原因群众不能外出,老范便通过利用微信解答、语音视频聊天、电话等远程服务方式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40余次、化解矛盾纠纷10余件,做好人民群众的“法律明白人”,让群众在疫情防护期间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高效、便捷、优质的法律服务。

在公共法律服务站,精准对接困难群众法律服务需求,主动延伸服务职能,不断拓宽法律服务渠道,提升业务办理服务水平,切实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努力为群众解决“愁心事”。有群众来咨询法律问题,老范从来都是热情帮忙解答法律问题,像欠条和借条有效期、证据全不全,都热情帮忙解答;群众能信得过老范,老范不能辜负大家,帮忙写个诉状,帮忙写个仲裁申请书,能帮忙的其尽量帮忙,从来不收一分钱。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