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为”志愿服务擦亮幸福底色

齐河精准对接群众需求,量身定制“服务菜单”——

□文/图本报记者钟伟本报通讯员宋帅李宁王永华

“五为”志愿者为老人理发

孩子展示在“课后小课堂”所画的作品

嘉怡玩具厂女工正在赶制产品

“五为”志愿者拥抱老人

“五为”志愿者(右三)和老人拉家常

俯瞰齐河城区

为老、为小、为困难群体、为需要心理疏导和情感慰藉群体、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是重要的民生工作,也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重中之重。今年以来,齐河县按照省、市有关部署要求,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为载体,着眼“五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重点对象,以志愿服务为形式,以资源整合为抓手,以群众满意为标准,精准对接群众需求,量身定制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菜单”,让志愿服务举措用在“点子上”,工作做到“心坎里”,形成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新格局。

以“贴心”换“真心”社区“助老”餐,暖胃更暖心

5月28日,临近中午饭点,晏北街道马寨社区居民李振海来到家门口附近的社区助老大食堂吃饭。“花了3块钱吃到了三菜一汤,饭菜质量也不错,很方便。”

李振海和老伴快80岁了,平日家里子女上班忙,经常担心老人吃饭问题,自社区有了助老大食堂,这一问题迎刃而解。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五为”文明实践志愿者张华介绍,该中心还配备了日间照料室、棋牌室、活动室等多个功能室,辐射马寨社区下辖的6个小区,服务老年人近200人,市民步行15分钟就能享受到基本的养老服务。

“如何保障好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已成为关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问题。”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徐曰东说,在“五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我县以“贴心”换“真心”,立足群众需求,软硬兼顾,推动为老工作。硬,说的是整合资源,落实常态化服务硬性规定;软,指的是在提升服务上下功夫,并不断发动公众参与,让为老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全民化。

从资源整合上入手,我县按照“贴近群众需求,在服务群众中引导和凝聚群众”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工作,并提出两套规定动作:一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要开放建设、配套老年活动中心等8条具体事项,二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要“群众遇难事第一个到场帮助处理”“困难群众每月走访慰问”“群众外出打工每季度联系一次”等10条具体事项。

“王坊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全方位满足了村里老年人在休闲娱乐、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祝阿镇王坊村党支部书记王奎利介绍说,为充分满足老年人的差异化需求,王坊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初期就充分考虑其功能配备,着重强调集文体娱乐、精神关爱等功能为一体的老年活动中心的建设,合理安排空间结构,所有设计施工都以人性化为主,冬有暖气,夏有空调,各种适合老年人的娱乐设施一应俱全,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需求,并保障舒适安全。而这些,仅仅是齐河县所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硬”件标配。

有了硬件支持,齐河在“为老”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底气更足了。

从弘扬养老孝老敬老传统做起,通过政策解读、道德宣讲、树立典型等方式让全社会对积极养老产生正确认识,了解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营造孝敬老人、关爱老人的良好社会氛围,如广泛开展“好婆婆”“好媳妇”“饺子宴”“生日宴”等一系列活动,将敬老爱老之风传递到千家万户。

从打造共建共享老年友好社会入手,全县上下积极优化为老服务,全力营造温馨和谐的环境,通过“社区+志愿者”的形式,推动社区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根据老年人的生活特点,采取多种形式,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

上述举措条条实在,“目的就一个,让每位老人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徐曰东表示,无论是从老年人的意愿来讲,还是从养老整个生命周期的合理角度来讲,绝大部分老人都会选择在家庭这个环境当中进行养老。因此就需要我们调整工作思路,把优质的养老服务的资源配置到老人身边,下沉到社区、村这个层面,这个工作思路将始终贯穿在我们“五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

以“耐心”换“开心”来了“谈心老师”,家长里短情悠悠

“我也是农村长大的,跟你们闺女差不多大。”

“来村里唠唠家常,大娘大婶收拾得真精神啊,一看这日子就过得不错。”

5月18日,在大黄乡大黄村77岁老人王俊兰的院子里,不时有阵阵笑声传来,县卫生健康局政策法规科科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贾贻香和村里几名老人围着小方桌亲热地聊着天,贾贻香的一句“跟你们闺女差不多大”打开了老人的心房,这个拉着贾贻香说自己和老伴牵挂着外地打工的子女,那个说自己得了慢性病每天出门都要小心……贾贻香认真听着,不时点点头,说几句诸如“年纪大了容易患有疾病,这种情况很正常,不用天天担心着”,“可不是,你们这一辈不容易,年轻的时候被婆婆管着,年老了又让儿媳妇管上了”等等,引起老人们的阵阵共鸣。

“好久没见这些老人这么开心了。”看着村里老人们和贾贻香有说有笑地聊天,大黄村党支部书记杜后杰十分感慨,他介绍,村里一共1164口人,光60岁以上的就有380多口人,村里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了,平时村里都是静悄悄的。“老人们不缺吃不缺穿,就缺有个说说心里话、听听自己琐碎事的人。”

组织心理专家走进群众家门开展心理辅导,形式灵活、针对性强,是齐河常态化推广的“五为”志愿服务之一,通过组织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队,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社会心理服务平台,探索具有齐河特色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打造专业的运营管理团队、专家顾问团队,推动社会心理服务规范化、专业化。

在具体实施中,我县依托“线上+线下”平台阵地,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人群的社会心理服务。

线上,依托社会心理服务平台,以服务辖区机关工作人员、社区工作者、妇女儿童、老年人、青少年等群体为重点,努力常态化巡回开展情绪疏导、心理辅导、困难纾解等心理帮扶志愿服务,提供分级分类的心理健康咨询和心理疏导服务。

4月14日,为减轻防疫期间未成年人的心理压力,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邀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张平荣,共青团系统中级心理健康辅导员、德州市青年讲师团讲师宣昆洁,以“面对面”网络直播的方式开展了心理辅导线上直播活动。以“防疫护‘未’呵护心灵”为主题分别对学生和家长两个群体进行心理引导。此次心理辅导直播活动,收看者41万余人,群众反响良好,不少网友留言:“这场直播不仅能让我在防疫期间受用,在未来的生活中也很受用。无论面对什么情况,都要及时排解自己的压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地生活。”

线下,在相关镇街组建“社工+社区志愿者+心理服务专业力量”复合型“心防”团队,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新时代文明实践家庭站等活动阵地,通过在社区举办公益健身活动、开设养生讲座、心理讲座等,为居民提供心理疏导、情绪疏解、家庭关系调适等心理健康服务,开展科普宣传和心理健康评估。为了加强互动,他们还鼓励身体条件允许的喜欢蛰居不出的老人走出家门参与其中,让老人感受到公益活动的温暖和快乐,让大家在交流中变得更加亲近、亲密,达到愉悦身心、锻炼康复、交流融合的目标,通过搭建起社会心理健康服务链和保障网,全县线上线下已开展684次社会心理服务活动,服务城乡群众60余万人次。

以“恒心”换“安心”“孩子有人管,妈妈放心上班”

5月30日,在嘉怡玩具厂,职工杨文玲熟练地踩着缝纫机,一个又一个布条在她灵活的手指下拼接在一起。“我在这个工厂已经工作6年了,在这工作踏实,离家近,孩子也有人管。”

她所说的“孩子也有人管”的地方指的就是嘉怡玩具厂新时代文明实践“课后小课堂”,现有儿童24名。这是为解决厂内职工的孩子课余时间无人陪伴、作业无人辅导的问题而开办的。从实践站负责人到辅导老师都是县里“五为”文明实践志愿者。

“看,这是这周我们定的课程。我们这除了有语文、数学、英语这些主要课程辅导外,还针对孩子们的需求,开设了书法、阅读、手工、美术等辅导课。”辅导老师张淑芳介绍,考虑到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课堂中,十分注重孩子们互帮互助、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志愿者会在课堂上与孩子们结合亲子阅读内容,以绘画、手工、诵读、舞台剧、手偶(纸偶)剧、音乐、探索发现等不同表现方式,将创意阅读课堂的故事表现出来,充分发掘孩子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以及与同伴的协调配合能力,实现读玩结合、读赏结合、读行结合。

“妈妈放心上班,我和小伙伴在这里好好上课,我们还能在这里上网课呢,网速很快。”今年10岁的马君浩大声说,他们都很喜欢这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尤其是为小工作,我们是通过长期落实的‘恒心’换取群众的‘安心’。”徐曰东表示,要做好“五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需要我们久久为功。

立足为小,我县把抓好教育培训作为一项关键工作来抓,结合乡村“复兴少年宫”试点建设,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开展理想信念、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每年常态化开展“新时代好少年”“童心向党”等活动,并组织各个学校带领孩子到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青少年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基地、时传祥纪念馆、祥斌精神教育基地等参观学习,以未成年人文明带动家庭文明、社会文明;全县各企事业单位均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队伍,每年深入社区、学校、“四类儿童”家庭开展关爱服务活动达1万余人次。

为了让孩子放学后有好去处,我县还因地制宜探索开展“课后小课堂”工作,围绕“有组织、有场地、有队伍、有制度、有活动”的“五有”建设标准,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课后小课堂”建设,为孩子正常放学后按时接送有困难的学生家长尤其是进城务工人员、家庭经济困难、单亲家庭、低年级学生家长等急需服务群体提供服务,为孩子构筑起课后暖心课堂。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