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街道:“211”挑起“吨半粮”

不比基础比机制,不拼地力拼智力——

桃园街道:“211”挑起“吨半粮”

张大伟辛凯

日前,平原县桃园街道办事处“吨半粮”创建核心区,万亩小麦第二遍灌浆水浇灌完毕。“‘211’种养循环生态农场模式赋予灌浆水新的内涵。”平原县土地鲁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经理何石宝介绍。

2个人、1000亩地、10000头猪,简称“211”种养循环生态农场模式,是平原县推进可持续“吨半粮”生产能力创建的探索。2019年,平原县桃园街道办事处22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整合土地2万亩,引进平原土地鲁望农业公司,发展规模化种植。次年,鲁望公司生猪养殖板块落地平原,配套建设粪污处理中心一处。去年,“211”种养循环生态农场模式在三秋生产中首次应用。

2个人分别指农场主和养殖场长,由种植经理来统筹协调。重庆西南大学农学硕士何石宝从农场主做起,目前负责5个农场8000亩地的统筹管理。他说:“养殖场每年产生1万方沼液、1万吨有机肥,沼液、有机肥经管道至粪污处理中心,经过发酵、分离、混配,与农场指针式喷灌机、千亩地埋式喷灌机结合,进行水肥一体化作业,可一次性满足3000亩地施肥需要。通过地上种粮、粮变饲料、饲料养殖、养殖粪污还田、土壤改良、优质原粮的种养循环模式,串起一条变废为宝的种养循环产业链。”

在平原土地鲁望公司总经理张研生看来,“211”模式比较优势突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让我们有了规模化经营的基础。公司搭建平台,引进了6名硕士农场主,一大批农学本科生,与山农、青农、省农科院建立紧密合作,这是人才优势;落地3年,我们形成了完整的农事管理档案,对高产地块进行数据分析比对,邀请专家做最优种植方案,这是技术优势;同时,上游整合种子、农机资源,下游建设产后处理设施,终端对接中储粮、鲁粮,健全粮头食尾产业链,成为我们的体系和市场优势。”张研生说。

“211”模式让桃园街道办事处跻身平原“吨半粮”创建核心区。“相较于张华镇、腰站镇等水源地上游乡镇,桃园街道土壤和水浇条件都不占优势,能够在最后时刻增列为县级‘吨半粮’创建核心区,全凭体制机制优势。”平原县桃园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宁军介绍。

为最大限度发挥“211”模式辐射带动效应,桃园街道构筑以鲁望规模农业服务平台为核心“党建+粮食安全产业联合体”模式,对内整合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抱团发展,对外积极对接农业龙头企业、对接市场。

目前,桃园街道10万亩耕地,75%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推广“六统一”技术,与中农科、中农大等7家科研院所合作,落地鲁望集团、登海种业等9家农业龙头企业。吸引20余名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扎根示范区,为“吨半粮”创建提供智力服务,力争3年完成2万亩核心区、3万亩辐射区、3万亩带动区创建任务。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