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六大行动” 高质量建设新时代人才强市

□胡志强

5月13日,市委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吹响了新时代全市人才工作的“冲锋号”。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会议各项部署要求,充分发挥牵头抓总职能,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统筹推进人才集聚提速、产才融合提质、协同创新提标、平台载体提档、改革攻坚提效、人才生态提优“六大行动”,努力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中争上游、走在前。

实施人才集聚提速行动。坚持把壮大人才总量、提升人才质量作为主攻方向,突出凝聚“四支力量”,加快构建具有德州特色的引才优势。一是强引领,大力集聚科技领军人才。聚焦重大科技项目实施、重点人才工程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加快引进更多科技领军人才。加大顶尖人才“一事一议”支持力度,建立“政策漫游”机制,对重大人才项目可参照国内招才引智最优政策执行;实施领军人才“抢引计划”,对国家级领军人才推行“快速认定”机制,支持企业抢占先机、先人一步;启动新一轮现代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加快引育高端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二是强带动,大力培育优秀企业家。加强重点企业负责人复合式培训赋能,对青年企业家组建导师团点对点指导培养,不断提升素质境界。落实好关心关爱企业家20条措施,让他们经济上得实惠、精神上受尊重、社会上有地位。三是强支撑,大力开发高技能人才。实施“引企入教”改革,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加快培育一批技能大师、首席技师、能工巧匠。四是强基础,大力储备青年人才。深入实施“三年十万大学生兴德计划”,全面推进引凤、留凤、还凤、强凤、惠凤“五凤工程”,布局驻外青工委和青鸟驿站,建立在德高校毕业生有组织就业机制,推行亲情引才奖励,打造“青年会客厅”,今年实现新集聚大学生3万名以上。

实施产才融合提质行动。坚定不移走产业聚人才、人才兴产业之路,打造产才融合发展“1+N”政策体系,推动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资金链、服务链“五链合一”。一是紧扣需求促融合。建立重点产业、领军企业人才技术需求定期分析机制,围绕企业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和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方向,按图索骥、精准发力,不断提升人才引育与产业发展匹配度。二是突出主体促融合。充分发挥企业引才育才用才主体作用,严格落实各项扶持措施,让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顶天立地的骨干企业成为揽才聚才的主阵地、主力军。三是强化联动促融合。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人才、抓人才必须抓项目”理念,将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有机结合、统筹推进,实现招商与招才互动、引资与引智共赢。

实施协同创新提标行动。按照“面向京津、对接省会、多点研发、德州转化”思路,重点瞄准北、南、内、外“四个维度”,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人才工作开放格局。向北对接京津。认真梳理各产业链企业人才技术需求,深化大院大所对接合作,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定期举办企业家走进中科院、重点产业人才恳谈会等活动,机制化开展干部人才“双向挂职”。向南融入省会。利用好与济南的地缘优势、人缘优势,建立与济南接轨接续的人才服务体系,推动“人才卡”互通、职业资格和职称互认,提升人才流动便利度。向内“筑巢引凤”。创新完善人才政策,对招引的重大平台、重大项目,由原在地派来我市工作的人才,不受社保、档案等限制,同等享受市县人才政策。持续放大“假日专家”工程品牌效应,支持各类人才不变身份、不迁户口、不转档案、不限时间,自由便捷地来我市创新创业。向外“邻凤筑巢”。建好用好“驻京人才飞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市外设立研发中心、离岸基地,就地吸纳尖端技术、使用高端人才。依托驻外机构、异地商会等,布局建设人才工作站,让人才需求前达、揽才关口前移,更加紧密地联系人才。

实施平台载体提档行动。重点布局和打造德州人才平台“四大梯队”:一是打造京津央企梯队。聚焦京津地区,大力招引央企、国企、双500强企业及其分支机构,集聚国际化、总部型科技资源。持续办好“央企德州行”活动,积极宣传、推介德州,聚力招引大企业、大项目、高端人才。二是打造齐鲁院校梯队。全面推进与“齐鲁系”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合作,更大力度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加快建设齐鲁工业大学“一院一基地一园区”,支持山东产业研究院德州分院发展,打造全市聚集科创资源、转化科创成果、孵化科创人才的“前哨阵地”。充分发挥齐鲁医院德州医院龙头作用,带动我市医学技术、医疗服务、医疗人才队伍全面提升。三是打造在德高校梯队。挖掘用好在德高校科创人才资源,构建校地人才一体化发展机制,将高校人才聚集、专业突出的优势与我市产业发展、企业众多的优势紧密结合,共同推动高校学科质量提高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四是打造双创平台梯队。积极争创国家和省级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高位平台,为承载涵养高精尖缺人才提供支撑。更大力度实施“一企一平台”工程,不断提升企业科技研发和人才承载能力。

实施人才改革提效行动。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一是在管理上求突破。充分尊重用人单位选人用人自主权,将能够由用人单位决定的事情坚决放到位。推行“揭榜挂帅”“赛马争先”“定向委托”等科技攻关新模式,做到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问出处。二是在评价上求突破。建立以人才贡献度、企业认可度、行业认同度为主要衡量标准的评价体系。对企业认可、年薪达到一定水平的人才,可直接认定为高层次人才;对贡献突出、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家,可突破学历、职称等限制,享受高层次人才政策待遇。三是在使用上求突破。设立“双创编制周转池”,统筹100名事业周转编制,支持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与企业共享共用。

实施人才生态提优行动。推进人才创业安心、住房安居、配偶安置、子女安顿、身体安康“五安工程”,全力叫响“‘德’有你、才‘州’全”工作品牌。精准有效支持发展。强化金融支持,升级“人才贷”,推行“人才保”,探索“人才投”,让人才创业无忧、创新无虑、创造无憾。积极探索更多专业化、市场化手段,最大限度满足人才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便捷高效落实政策。加快人才工作数字化转型,设计开发“德才码”,打造“一人一码”多场景应用,实现人才政策“一键匹配”、人才服务“一码供给”。全面周到提供保障。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构建产权型住房、租赁型公寓、商业化酒店、货币化补贴“四位一体”人才住房保障体系,让人才“来了有房住、留下有住房”。持续办实办好人才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关心大事”“关键小事”。常态营造社会氛围。开展首届“德州杰出人才”评选,在各领域培育选树一批优秀人才,让各类人才在德州得到尊重、受到敬重。持续办好“智汇德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一会一赛”品牌活动,不断扩大城市影响力,让更多人才了解德州、云集德州。

(作者系德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二级巡视员)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