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手造 | 英翔眼镜:匠心打磨出“镜”界

□文/图本报记者王志冕 姜伟

在德州,提到眼镜,“英翔”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名字。

英翔眼镜始创于1934年,至今已有88年历史。尤其是2003年11月英翔视光眼镜有限公司成立以来,它从最初的一家门店,发展到如今拥有近30家连锁店,去英翔配眼镜已经成为很多市民的首选。2018年和2019年,企业先后获评“德州老字号”“山东老字号”。2020年4月,英翔手工眼镜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技艺传承已历五代

“眼镜发展史源远流长,元代已经有了类似眼镜的产品,双片加梁框、用绳线挂于耳上。明清时期是眼镜手工技艺高速发展的鼎盛阶段,工匠技艺日渐成熟。尤其在清代,宫廷造办处为皇家手工制作的眼镜无论是设计还是工艺,都是精雕细琢、雍容华贵。”近日,在位于德城区天衢路的英翔姜玉坤眼镜旗舰店,说起眼镜的历史,英翔公司副总经理张鹏如数家珍。

1986年出生的张鹏,是英翔手工眼镜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人。1934年,张鹏的高祖父张见勤在北平(今北京)精益眼镜店学有所成后,自立门户,于前门大栅栏创建了“英翔眼镜坊”,即为英翔视光眼镜公司的前身。凭借精湛的技艺和良好的信誉,掌舵人张见勤声名鹊起。

新中国成立后,眼镜坊的生意日益兴隆,店面从原来的20平方米拓展到50平方米,张见勤也购置了镜架抛光轮、割边玻璃刀等器具,开始承接高难光度眼镜验配。1954年,第二代传人张清岩返回德州老家,在黄河涯供销社工作。因其精湛的眼镜配制技艺,找他维修眼镜的乡亲络绎不绝。在德州机床厂工作的第三代传人张玉庆也在工作之余为同事、朋友修配眼镜。

受父亲影响,第四代传人张成河自幼便对眼镜产生了浓厚兴趣,特别注重眼镜修配技艺的传承与发掘。1994年起,他挂上英翔眼镜的招牌,到乡镇集市和城区街道的夜市摆摊。2003年11月,张成河决定传承眼镜制作技艺、恢复英翔眼镜的运营,英翔视光眼镜有限公司由此成立。如今,手工制镜技艺传到了侄子张鹏的手中。



人工打磨练技更练心

从最原始的验光仪器到手工制作眼镜所需工具,从天然水晶到明清时期的眼镜、镜盒,在店内西侧的眼镜文化博物馆,琳琅满目的展品诉说着眼镜的前世今生,也记录着手工眼镜制作技艺的时代变迁。

一个类似擀面杖的工具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它叫撑活棒,制作眼镜时,要把镜框原材料套在上边,底下再点上油灯加热,慢慢转动让镜框原材料受热,在撑活棒上一点点扩张,就形成了眼镜圈的样子。”张鹏介绍,过去制作手工眼镜,需要用形状、大小各异的撑活棒来修改镜框大小,现在逐步改良,很多镜框的雏形是用完整板料裁板完成。

工具的变革提升了工作效率,但制镜技艺却依然严谨复杂。“我们把制作流程概括为测量参数、构图、选料、铜板裁板、铜线打磨、煺火、鼻梁挝弯、镜腿绕细儿、合页制作、精细研磨、镜身抛光、眼镜合身,共12道工序40多个环节。”张鹏说,他们对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的技艺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仅鼻梁挝弯,就需要对用户脸型、镜架角度、弯点长度、焊点卡槽深度等进行精确测量和判断,只有这样才能让眼镜与脸型完美搭配。

手工眼镜在镜架的制作和选材上都大有讲究。如今的手工眼镜,多使用赛璐珞、醋酸纤维和部分天然材质、贵金属材质,这些材料都需要人工打磨。“一般来说,制作一副镜架需要3天左右,基本上都消耗在打磨环节。光打磨一个镜腿就得半天时间。”张鹏一边介绍一边打磨着,左手的镜框时而竖立、时而平放,有时还要卡在自制的卡槽里,方便锉刀研磨,“人工打磨最考验人,一把锉刀、一副镜架、一坐一天,反反复复上千次,这个过程练手艺、更练心境。”



期待传统技艺发扬光大

“提到手工艺作品,出现在脑海中的多是精美、悠久、细致、精巧等词语。人们敬佩且钦叹,却又感到遥远和模糊。当今时代,传统手工艺好像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其中所蕴含的工匠精神也在逐渐被丢弃和遗忘。”谈及继承手工眼镜制作技艺的初衷,张鹏有些感慨。

“手工眼镜的制作繁琐细致,但它在还原历史、满足配镜者个性化需求等方面却有明显优势,工厂流水线无法实现眼镜个性化定制。”张鹏说,很多历史剧剧组都会向他们定制眼镜,他自己就曾为李大钊、胡适等人物的特型演员定做过。“手工眼镜包含的情怀不能单纯用价格衡量,更多的是对传统手艺、传统文化的继承,概括起来,就是‘匠心’。”他说,如今掌握手工配镜技术的人才凤毛麟角,国内还在坚持传统手工工艺的不超过10家。他希望能乘着国家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东风,为行业培养并留住一批专业扎实的人才,带动手工配镜技术的发展与传承。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眼视光专业,同时相关专业技能培训和资格认证体系也日趋规范、完善,这体现了社会对眼视光行业的认可。”张鹏表示,他将结合市场需求不断创新,不遗余力地为自己热爱的行业贡献力量。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