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手造 | 玉雕技艺传承人张金元、黄雪静:赋予顽石生命 延续匠人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是集审美和仁德于一身的文化载体,玉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礼记·学记》有云:“玉不琢,不成器。”玉象征着传统文化中“谦谦君子”的品质。玉器的艺术美与文化内涵更是离不开能工巧匠的雕琢。



4月9日下午,在董子文化街大友翡翠店内,伴着雕刻笔有些刺耳的转动声,玉雕技艺传承人张金元细心地雕琢着新的作品,并不时同师妹黄雪静交流着雕刻思路。

入京拜师 传承玉雕技艺

“喜欢手工,打小就对泥塑和雕刻有兴趣。”1997年出生的张金元介绍,自己随手捡到的石头、粉笔、小木头,都会在上面刻些什么,报考志愿时选择了泰山职业技术学院珠宝首饰工艺及鉴定专业,从此与玉石结下了不解之缘。



同样选择珠宝首饰工艺及鉴定专业的还有年龄稍小一点的黄雪静,只不过她更喜爱画画,尤其是工笔画。“绘画按使用的材料、手法、题材等可以分为很多门类,工笔绘画最讲究工整细致。学习工笔画是一个极度磨练耐心与观察力的过程,心真正静下来才是最好的绘画状态,心浮气躁是画不了工笔画的。”黄雪静表示,自己也没想到工笔画会引领自己走上另一条道路。

2017年,机缘巧合下,20岁的张金元、黄雪静,在大学实习时拜入北京李博生工作室实习,拜师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玉雕(北京玉雕)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博生,学习玉雕技艺。

“玉是磨出来的。”张金元的一句话,点出了玉雕技艺的一大特点——费时。“磨”不仅体现在制作上,还体现在自身成长上,修身如玉,磨玉也是在磨自己。



李博生老师对学玉雕的娃都是一视同仁,要求“务求尽善尽美”,从审石、设计、切料、打胚到精雕、抛光,对待每一道程序都要做到细致入微。

在校学习期间,张金元和黄雪静认真听课,认真练习基本功,同期的同学有的觉得面对一块石头天天琢呀磨呀,不是手破了皮就是耳朵天天被单调打磨声灌满,无聊透顶,于是半途而废离开了。有的虽然与离开的人一样心有埋怨,但为了能尽快掌握这门手艺,咬牙忍了。

在北京期间,张金元始终心如止水,刻苦钻研玉雕技术,夜深了他还在做绘画练习,看中国玉文化等相关的书籍。身为老乡、校友、师妹的黄雪静,凭借多年的绘画功底,在“跨界”创作的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张金元和黄雪静并且凭借超高的默契和配合,赢得老师的表扬,2021年6月,俩人成功出师,回到德州创业。



删繁就简 做减法艺术

“金自矿出,玉从石生,非幻无以求其真。玉器的制作过程这就是玉的幻化过程。”张金元告诉记者,玉雕不等同于通常意义上的雕刻,讲究的是量料施工,因材施艺。

“我们做得是“活儿”,不是货。从拿到一块料开始就要仔细观察,去体会、发现优缺点,然后去设计、出坯、做活儿,整个过程绝不会一遍定稿,而是反复推敲琢磨直到调整到最舒服、最完美的状态。”张金元表示,玉雕的难点在于雕刻期间产生的变化,遇到玉石裂纹时要会避开或者改形,非常考验设计思维和雕刻技巧。



“泥塑可以做加法也可以做减法,而玉雕只能做减法。”黄玉静介绍,在玉石上开一张脸,做个鼻子不是说找一块小石头粘上去,而是在画好的一张脸上,把鼻子周围的料落下去,鼻子才能起来。“使用的手法是推、搬、起、落,用这些手法使一块自然形状的原石达到一个最理想的、最舒服状态。我们把好的石头放在显眼的地方,有灵感时就马上把设计画上去,随时都可以进行雕刻。”

张金元告诉记者,身为女性的黄雪静更加注重细节,风格细腻圆润、灵动机敏,所以他们在学徒时就分工合作,各自发挥自身优势。“我负责前期制作,师妹负责后期精修。”



“雕刻的过程可以说是非常枯燥的,要沉得住气、耐得住心才能完成作品。一天天的打磨如和尚打坐般。”张金元介绍,玉雕的小件作品一般三五天能雕刻完成,大件作品雕刻耗时长,面对同一件作品,如果长时间没有完成,就会心烦意乱。“雕刻期间,我们互相鼓励,看到一块块顽石完成蜕变,很有成就感。”

弘扬工匠精神 只求精品力作

大友翡翠店是张金元和黄雪静施展“魔法”的地方,“鲑鱼回流”“母子守业”“佛手”“故乡”……一件件精心设计、带有思想温度的玉雕工艺品在此诞生。

“设计的是鲑鱼回流的一个场景,体现的是为了种族壮大而逆流而上的悲壮,我们想用这件活儿,纪念为了我们现在幸福生活而英勇献身的先烈们。”张金元拿出作品,晶莹剔透的河水中,栩栩如生的黑色鲑鱼正在一往无前的向前冲,小鱼的身体稍显疲惫,但是眼睛透着精光,鱼儿溅起的水花和顺势而下的河水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小时候学画,为了画一个佛像,黄雪静会专门跑到寺庙里去,仔细观摩。而如今这股为了艺术而钻研的劲依然没有消退。为了雕刻好鲑鱼,张金元和黄雪静看影片、找图片,还专门买鱼回来观察。

凭借着一股钻劲儿,张金元和黄雪静用自己的双手将一块块顽石赋予了“生命”,他们的作品《华而实》在第九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神龙杯”山东工业美术创意奖铜奖,《福如东海》获中国(阳信)牛骨雕刻文化节优秀奖。



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的机器设备已经可以代替手工完成雕刻工作,一件作品手工雕刻可能要几天或者更久的时间,而机雕可能只需几个钟头。

“一个是没有生命的商品,一个是有生命的作品,机雕产品千篇一律,一遍定稿,手工雕刻则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作品,都是量料施工、因材施艺,而且每个作品都是反复琢磨而成的。”黄雪静告诉记者,作品蕴含的独特文化属性,是手工雕刻同机雕最大的不同。

“我们不会把老手艺丢弃,会坚持用传统工艺做下去。这不仅是对文化技艺的传承,也是匠人精神的延续。”张金元表示,他们将弘扬工匠精神,只求精品,力求每件玉雕作品雕刻出来都能展现时代人文价值。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王德鹏 姜伟 编辑|高红岩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