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手造 | 付氏京胡:精品源自无数次手工打磨,每一个都独一无二

一根紫竹,历经烤制、淬炼、烘干、钻眼、蒙皮等一系列程序,在手工艺人付荣山手中慢慢蜕变,最终成为一把兼具艺术价值和演奏价值的京胡。

3月26日,走进付氏京胡技艺工作室,付荣山正全神贯注地给已经做好的担子(琴杆)配筒。

只见他左手拿筒,右手握着锉刀,对已经打好的琴孔进行再次打磨,不时拿起担子跟琴筒插在一起比对,然后再打磨,反复数次。

付荣山说,这道工序叫扩孔,是一项细致活、精细活,也是决定一把琴做的精细不精细的主要工序,容不得半点马虎。“这把琴是别人定制的,我做了整整4天。京胡工艺复杂,全靠手工制作打磨,也正因为此,每一把京胡都独一无二,烙刻着手艺人的心血和技艺。”付荣山说。

付荣山今年76岁,虽然耳朵略有些背,但付荣山腰板笔直、身体硬朗。工作中的他看上去从容自在,有一股手艺人独有的气质。他的手白皙、细长,只有指尖部位粗糙些,能看出锉刀、钉子留下的疤痕。

京胡,又称胡琴。18世纪末期,随着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形成,在拉弦乐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也是京剧文场中当之无愧的“主角”。

付荣山说,自己从小就喜欢京剧,再加上喜欢拉京胡,自然而然地爱上了制作京胡。“我十四五岁就开始做京胡了,一开始就是喜欢、好奇,也没系统学,被老人熏陶着就会了。”

后来迫于生计,付荣山从事过其他工作,但京胡情缘始终萦绕在他脑海中。1980年,34岁的付荣山重新拿起了京胡,开始正式钻研京胡制作技艺。

用家里人的话说,付荣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琴痴”,每天早上5点,付荣山都会准时坐在工具台前,一坐就是一整天。他曾经到福建深山中一待就是半个月,只为找到几根心仪的竹子;也曾经找遍北京各大琴行,只为找到一名老琴师学习制作技艺。

2018年,在首届中国京胡精品制作品鉴会上,付荣山被评为全国十大“优秀制琴师”,他制作的京胡两把入选全国 “十大京胡精品琴”,并且被“首届中国京胡名琴收藏展”邀请入展,还被威海京剧博物馆收藏。2020年10月,付氏京胡制作技艺成为德城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付荣山作为主要传承人,先后参加首届中国文化旅游博览会、2021第八届山东国际乐器展览会、第二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董建新 姜伟 孙耕 通讯员|杨玉娟
编辑|李艺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