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保护需与黄河文化结合

主持人: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郑乃春

建言人:德城区城乡建设局唐立军

众所周知,德州因黄河而生而名,因运河而兴而盛。所以,大运河保护利用既要立足于运河,也要紧密结合黄河故道文化一起保护利用。

建议一:在黄河涯,将运河和岔河之间狭长地段一并列入规划、统筹建设。

据有关专家考证,现漳卫新河岔河应该是隋唐运河故道流经的方向。当时永济渠在武城老城镇往东经历亭县(今武城县城),再经李古寺(大约今天大王水库一带)转向北来进入德城区,先走的是王莽枯河(现岔河与金钩盘河部分河道),然后沿吴桥县西(今桑园镇东)、安陵镇东、东光县北接入今天的运河河道。

建议二:弘扬黄河故道文化要突出“鬲”文化。

据鬲向前、鬲江慧《鬲与鬲文化》研究,古鬲国在德州(鬲津河流域)延续了一千一百多年。有鬲氏善制三足之鬲,始有蒸煮,饮食文化由此兴焉(此前主要以明火烤炙为主)。秦改黄河为“德水”,西汉取意“德水安澜”于黄河岸边置安德郡。故“鬲文化”与“德文化”一脉相传,博大精深。

当我国进入青铜时代以后,鬲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用具,而且演变成为礼器和神器,成为重要的文化载体。“鬲”堪称中国远古文明的活化石,是传承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载体。

具体建议:以鬲为原型设计一个LOGO,作为饮食文化的象征,抢占这一文化高地;而德州黑陶也源于“鬲”,烧制黑陶的“莲花土”也是窑上贡砖用土,建议一并考虑如何发扬光大。

建议三:在保护好文物遗址、遗存的基础上,更要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在德州城区,最知名的文化名人应该要数“德州先生”田雯,康熙曾御赐“德水耆英”。其实,德州还有一位“德水耆英”,是乾隆帝御赐给卢见曾的。卢见曾既是官场名臣(两淮盐运史),又是当时文坛著名诗人、学者、校勘学家、藏书家,在诗文创作、经集刊刻等方面成就卓越。卢见曾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三月三日,主持修禊虹桥,邀集诸名士于依虹园“虹桥修禊”厅。借此大运河保护利用之际,弘扬以历史名人为代表的德州地域文化应为当务之急,不可偏废。

具体建议:复建乾隆行宫,作为德州大运河博物馆;复建卢氏相府,作为德州历史文化名人专馆。

建议四:在运河河道内外适当种植菊花及其它草本花卉,打造“花满运河”,助推“菊城再现”。

菊花在德州曾经有着辉煌的历史。田雯之弟田霡好艺菊,又号“菊隐”。他养菊、赏菊、咏菊,以菊为友,晚年写下了大量的吟咏菊花的诗篇。他在《饯菊二首》中写到:“黄花依我若姻亲,我待黄花等上宾。虽是无知闲草木,交情亦自胜于人。”。据统计,他以咏菊为主要内容的田园诗,共计93首,约占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一,并命名70岁以后所写诗歌为《菊隐集》。

陈玉亭,德州养菊大师。他生前将菊花从河北带进德州,精心培育,菊花的繁育和种植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1958年人民公园已有原盆菊、独本菊、悬崖菊、地棵菊、大立菊、嫁接菊、短日照菊7大类 300多个品种,德州成为山东省唯一一个菊花品种过百的城市。

目前,德州菊花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低谷,出现了研发人员基本断档、社会生产基本停止、经济效益基本没有、品种保护岌岌可危的被动局面。

建议以这次大运河保护利用为契机,在发展我市传统观赏用的盆栽秋菊基础上,同时大力推进鲜切菊花、药用菊花、食用及茶用菊花等,引导企业研发和生产菊花的深加工产品,重新振兴菊花产业,为大运河增光添彩。

■ 纵深阅读唐立军:将勤奋街、建设街改建为古风商业街的建议

根据清靴子城旧图所示及相关文字记载,再与天地图之现状图相对照,可粗略确定靴子城东门在新湖大街和勤奋街交汇处,大西门在建设街与市立医院西墙交汇处。东、西门之间长约1100米,路宽约6米,两侧楼房间距20米左右,商业气氛浓厚。

建议纳入大运河保护利用规划加以提升改造,风格以明清风格为宜。具体设计时考虑状元府、卢家井、永庆寺、常丰仓、尉署衙、二郎庙角等历史文化元素,同时借机解决金河佳苑这一存在了十多年的遗留问题。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