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保护传承 发现运河之美——“我为大运河保护利用建言”摘登之三

网友14:时云山邮箱:dwshiyunshan@ 163.com

武城县“恩县洼滞洪区”及周边古迹的保护与利用

武城县境北部的恩县洼,是1954年国家命名的卫运河上最后一个滞洪区。它是大运河武城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功能作用和文化积累。恩县洼及周边与运河相关,与治水、防洪、滞洪相关的历史遗存、水河文化丰富而深厚。河上建筑和引水调水等工程,极大地发展和丰富了德州、武城的运河文化内涵,值得很好地保护和利用。

恩县洼滞洪区形成于东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的黄河大迁徙。至汉代,受到黄河决口而形成的屯氏河及屯氏别河的极大影响,面积骤缩。隋唐时期,滞洪区称“高鸡泊”,其内暴发过窦建德刘黑闼农民起义,漳南镇古村落、点将台、漳南书院及恩县古八景之一的“漳南夜月”,都曾闻名遐迩。西王屯村南的“淤泥河”,据说曾是罗成陷马坠枪的地方,附近的王虎庄村南的高台上留有罗城庙遗迹。宋庆历八年(1048年)又受河南濮州黄河决口之“北流”冲积,今河北省故城县境内及周边洼地被基本淤平,仅剩现在武城县境内的滞洪区了。元明清以至民国,临清以北运河东堤决口之水皆汇淹大洼。近千年来,恩县洼滞洪区的历史就是一部大洼人的抗争史、奋斗史、发展史。抗日战争期间,发生在大洼中小史庄村的那场殊死战斗,以及宋景周四女寺殉国的故事,早已载入武城的抗战史册。解放后,国家先后于1954年、1955年、1963年三次利用恩县洼滞洪,特别是1963年的滞洪壮举,事迹多多,可歌可泣。

滞洪区的东北部边沿,是千年古镇四女寺,其历史传说自不必说,迄今又有四女寺水利枢纽被列为国家文保单位,四女寺风景区早已挂牌营业。沿运河南堤往西,有百年古村吕庄子,有武城县大运河遗产点——达官营清真寺。四女寺村东北的减河,通过“牛角峪”闸群与滞洪区相连相接,古称“鬲津河”。它是现今武城大地上最古老的遗存。据《禹贡》载:大禹一生治九水,其五在德州。鬲津河就是其中之一,即今日之四女寺减河。它河首的5000米河段位于武城境内。古代,鬲津河畔曾诞生了中国著名的两则神话——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如今,四女寺减河水阔波静,宜渔宜游;滩地平展,宜瓜宜菜;堤顶路旁余田,村农早已沿堤种下桃树,呈现出“十里桃花”的减河岸景。

滞洪区的东部屏障陈公堤,是武城县一处千年古迹遗存,建成于北宋真宗天禧年间,由当时滑州知州陈尧佐率民筑成。它北起四女寺减河大堤,南至恩武公路。当年的千里陈公大堤,如今较完整保存下来的也就这22千米了。最值得人们称道的是,1963年大洼滞洪时,解放军官兵抗洪抢险,以身挡水的英雄壮举,为古老的大堤增添了英雄色彩。此段陈公堤也曾是古恩县八景之一——贝野长堤,如今风光更是胜过当年。陈公堤下百米之处即是“六五河”,与其平行南北,这是当下武城水利奇观“三水汇流”的所在(南水北调的长江水、引黄济津的黄河水、相通相融的运河水,汇于此河)。六五河水还连着四女寺湿地公园、大屯水库和草屯百亩龙虾藕塘,旅游价值甚高。即使堤河之间的这百米滩地,也是可以植树种荷的,能成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滞洪区内的许多遗迹尚存,洼内不少村庄的村台还在。距离四女寺村仅千米的蒋家佛堂村,不仅村台、古宅、老胡同还有,而且还是抗战英雄宋景周的故乡。滞洪区内的人民,在长期与肆虐洪水、艰辛环境的不屈斗争中,锤炼了意志、锻造出精神,凝结成独特的文化。同时,盐碱大洼里崛起玻璃钢经济强镇,这与滞洪区人民的精神锻造、文化形成密不可分。大洼文化即是武城的大运河文化。

网友15:王金根 邮箱:727587053@qq. com

开辟“行政执法+”合作通道,提升保护大运河的效能

近年来,德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通过整合资源、下沉事权、重组队伍、执法扩面、完善机制等措施,积极稳妥推进大运河保护,执法水平显著提升、保护力度明显加强。在此基础上,我建议行政执法局主动走出去,与市各职能部门密切携手,开辟“行政执法+”的合作通道,多渠道提升保护大运河的效能。

1.成立大运河保护专案小组

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抽调具有丰富水利经验的骨干专门办理处罚案件,配备优秀法制员严把办案质量关。同时,定期邀请水利专家开展指导培训,在装备等后勤保障方面给予倾斜。

2.开辟大运河案件绿色通道

对涉及大运河保护类案件优先立案、优先办理、优先申请法院执行。

3.建立大运河保护联动机制

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横向联系,建立大运河保护联动机制。各部门职能合理分工,密切合作,通过召开碰头会、联合巡河、共同督办等方式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4.做好大运河水质监测预警

依托辖区内的大运河水质自动监测站,探索数据共享模式,第一时间获取数据,第一时间采取措施,保持常态化监管。

5.逐步建立大运河“一口一档”

推进辖区内大运河沿线企业排污口及河道入河口的排查建档工作,争取在3个月内做到底账清、情况明,并定期开展水质监测,强化重点监管。

6.探讨大运河保护跨区域合作机制

与上下游属地各(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局建立联动机制,进行调查取证、会谈协商、处罚落实、整改跟进等方面的联动协作。

7.优化大运河生态空间管控

严格按照运河法律法规,做好项目现场勘查和预审工作,运河生态红线范围内的项目坚决不受理。同时,结合“三治”工作开展,对运河两岸违法码头、违章搭建、违法占用等“三违”行为进行整治。

8.深化大运河生态修复

强化运河沿线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运河沿线生态环境质量。着力加强运河沿线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沿线企业污染防治能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改善大运河沿线水、气、土环境质量,助力“大运河生态景观长廊”建设。

9.借助检察力量保护大运河

加强与各级检察院联系,充分发挥检察院公益诉讼职能,狠抓运河突出问题整改。

10.加强大运河保护宣传

秉持“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通过在运河沿线树立宣传标识、发放大运河宣传手册等方式,提高运河边群众、企业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网友16:彭惠敏 邮箱:phuimin@139. com

开展净水、护水、养水、治水四大行动,唤起治水的全民自觉

为了响应“水十条”贯彻实施,建议设立德州爱河日,动员全市人民积极参加爱河、护河行动,广泛发动企业单位、团组织、青年志愿者队伍、学校少先队员等群体的力量,定期开展净水、护水、养水、治水等四大行动。即“净水有我”河道清理行动、“护水有我”志愿服务队行动、“养水有我”保绿护绿行动和“治水有我”项目认领行动。通过志愿宣传、捐款、认领、监督、创建等五大爱河行为实施,助力大运河水质的提升,维护大运河的环境生态平衡。

网友17:侯文广邮箱:dzwcwenguang@ 163.com

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几点想法

1.摸透实情。要组织力量采取有力措施,摸清大运河的历史脉络、风貌、演变、文物古迹、传说、遗存、现状等情况。可设置几个课题,分头搜集整理,编纂成书。

2.研判分析。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研究论证等,梳理整合特有文化资源,挖掘运河文化精神内涵。既要着眼保护传承,更要注重发展利用,造福子孙后代。

3.顶层设计。始终坚持高层次规划、高质量推进。一定要立足实际,不盲目模仿借鉴,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4.精致打造。坚持宁缺毋滥原则,不搞大开发、遍地开花,要精心精细精致,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

5.统筹安排。要始终坚持统筹统推,统筹兼顾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等板块,切忌简单分包式推进。

对建设文化运河、生态运河、休闲运河、经济运河、旅游运河的意见和建议:

1.支持鼓励对运河文化遗存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譬如,武城县四女寺镇的“四女孝亲传说”,是大运河文化遗存非常重要的代表之一。但是该传说仅几百字,看不到生活细节,故事性又不强,传播影响力有限。反观浙江省杭州市的“白蛇传传说”,时间、地点、人物及其关系等清晰明了,情节跌宕起伏,故事生动完整,既可编排成一至两个小时的戏剧、电影,还可编排成洋洋洒洒几十集的电视连续剧,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两相比较,“四女孝亲传说”缺少一个生活化、故事性的著作蓝本。应支持鼓励我市广大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创作此类作品。

2.统筹大运河的堤、林、河、田、水、草、岸、景等设置,打造建设生态优良、浑然天成的美丽运河。可依托四女寺水利枢纽工程,上下延伸,精心打造,强化管理,提升扮靓。因此,首先要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科学规划设计,统筹协调推进,要经得起历史、人民、实践的检验。

3.切忌急功近利。历史地看,漕运是大运河的主要功用。鉴于目前现状,想恢复航运,南连北接,实恐不易。且目前我市运河段常年断流,水量不济,仅每年夏秋汛期行洪之用。源头活水奔流不息是大运河的生命之所在。只有解决了水的问题,休闲、经济、旅游运河的概念才可能变为现实且持久。

网友18:马长福

关于苏禄王片区的建议

苏禄王墓景区面积达1000余亩,涉及大学路以南、青年路以北、陵西路以东、解放路以西区域成方块地形,多以平房为主,高层建筑较少。苏禄王墓是我市的重要文化名片,如何发挥它的价值带动和提升引领作用,应该不容忽视。我市人口少,旅游资源匮乏且很分散,难以形成人口红利带来的集聚效应,这就会给文化产业招商带来阻力,因而更要在基础投资上考虑投资效益,以及将来的维修管理和持续发展问题。宏观建设建议:

1.根据地块现状可以考虑将原德州古城复建于此,东、西、南、北城门及瞭望楼和钟鼓楼,仿照西安模式,城楼可有收入,自行车环游亦有收入,就可以保障资金的来源。这样就不用顾虑像吴桥杂技城那样承担大量演职人员带来的费用,上面的文章也大有可做。古城四周原有护城河,可以将盖板去除,恢复小桥流水景象,可设一两处吊桥增加观赏价值。

2.城内以苏禄王为主要题材复建相关元素,首先是葛木宁王妃府四合院及相关元素。

3.两个儿子的发展轨迹溯源,一文一武。文有崇文书院,武有尚武堂,可各建人文景观蜡像馆。

4.根据民俗可打造苏禄王民俗街、民俗小镇、民俗文化馆等相关元素。

5.可将历史名人集中展现,塑造蜡像馆,诉讲历史典故。

6.将我市各种企业题材的博物馆汇集于此集中展现,如扒鸡博物馆、黑陶博物馆、英翔眼镜博物馆、窑红瓷博物馆,等等。

7.可召集德州市各影楼建设为各自所需影楼,尽量以西域风格为主基调的风情园林建筑,制定相关招商条件。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