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各行各业积极采用科技手段 提高疫情防控精准度

▲工作人员引导市民利用自助服务机办理业务

来德人员信息填报系统、网上远程问诊、网上审批、电子通行证……当前,我市防疫一线处处展现出科技防疫的硬核力量,在降低防疫社会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疫情防控的效率和精准度。

精准追踪 实时防控

“第一时间掌握人员实际情况,第一时间组织随访,第一时间反馈随访结果,第一时间全部清零,确保做到‘一刻不误、一人不漏’,这些都离不开公安大数据的支持。”8月16日,市公安局疫情专班民警介绍。

战疫警报拉响后,我市公安系统整合各类数据、线索,紧盯中高风险区域来德人员,逐人核查来源、身份、轨迹、接触史和身体状况,对相关人员做到应访尽访,逐一纳入随访范围。对上级下发的数据,第一时间接收、下发、审核、反馈,通过综合分析研判,发送给基层随访民警,他们依靠这些数据信息,及时开展轨迹研判和落地查找工作,这套组合拳下来,有力实现疫情防控数据化、精准化。

交通卡口是外防输入的第一道防线。在各公安交通卡口,利用“来德人员信息填报系统”,来德人员在进入德州辖区之前,手机即可收到短信提醒,提示已进入德州辖区,点击接收到的链接或识别二维码进入系统,即可提前完成相关信息登记。通过交通卡口疫情检查点时,只要体温正常,刷验身份证核对填报信息,即可顺利通行。系统的应用,大大减轻了交通压力,并对车辆和人员流动实现有效管控。

截至目前,全市公安机关已累计对35个城市来德返德人员开展排查追踪随访,累计核查30余万人次,随访登记5.4万余人,追踪核查中高风险区域来德、密切接触者、高危伴随人员共1.8万人次,有效消除了疫情输入风险。

智慧医疗 省时省力

打开“德州医疗”公众号,点击“医疗服务”界面,选择“核酸检测预约”功能,输入个人基本信息,提交申请,即可收到“登记成功”提示。

核酸检测组织、结果登记是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一环,以往需通过电话通知相关人员到指定地点检测,检测结果需要手工登记、人工通知,工作效率低。为此,市卫健委开发上线核酸检测智慧管理平台,平台包含核酸检测预约登记、结果查看、修改预约信息等功能。目前全市已经在线预约530多万人次。

通过镜头,病患与会诊专家团队“面对面”,专家实时给出诊断意见。这是市人民医院影像中心视频远程会诊的场景。我市积极推行医联体、医共体内远程医疗建设,以德州市人民医院为中心,建设完成市级远程会诊中心、区域影像中心,可以实现县级拍片、市级审阅,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随着网上预约挂号力度加大,线上发热门诊功能不断完善、个人健康信息网上自助查询的推行,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拿起手机寻医问诊。据了解,通过升级改造预约挂号信息系统,各级医院实现分时段挂号,大大提升了挂号效率和精准度。市民只要注册个人健康档案,就可通过德州健康网自助查询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医疗记录、体检记录等。各级医院也整合相关系统,患者通过医院微信公众号、掌上APP等开展病历复印网上预约、物流配送,实现患者病历复印“零跑腿”。

为充分发挥卫生计生专网覆盖市、县、乡、村四级优势,我市全力优化布局,强化支撑,全局性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信息化建设,以“德州医疗”公众号为依托,以信息技术为抓手,为防疫保驾护航。

审批“不见面”办事更方便

严格防控疫情的同时,还要保证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如何实现两手抓、两不误?我市政务服务大厅、银行等公共服务场所向科技借力,调整服务方式,确保生产生活平稳有序。

“办理不动产登记业务,群众只需要在家登陆‘爱山东’APP德州分厅,点击相关模块,即可完成线上登记、网上预约、业务办理进度查询、档案查询、房屋查询、服务网点查询等。”8月16日,市不动产登记窗口工作人员说。

为进一步减少人员聚集,降低疫情传播风险。市政务服务中心全面推行“网上办”“不见面”工作模式,落实“限时受理”“限时办结”“免费邮寄”等制度。对确实需要到大厅办理的紧急事项,全面开启绿色通道,可根据具体业务类别提前与办事窗口电话预约,即来即办。目前,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九成以上的业务可实现线上办理。

探索推行“无感审批”,降低防控成本和风险。据介绍,“无感审批”是一种全新的智慧政务服务模式,是在政务信息数据共享互认互用的基础上,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构建政务服务智能立体感知体系,实现对企业群众办事需求的精准预判、即时感知、定向推送和智能处置。整个过程无需主动申请、无需提交材料、无需来回跑腿,全程可查可追溯,让企业群众在“无感体验”中办成事。目前,首批水土保持方案审批、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等12个事项、26种情形已实现“无感审批”,第二批19个事项、43种情形正在推进实施。

8月13日,在中国建设银行德州分行营业部,前来办理业务的市民打开健康码,扫描健康码扫码机,系统自动报出绿码或黄码;随后利用非接触测温仪进行手腕处体温测量,提示能否通行。如今,非接触测温仪、健康码扫码机等已成为不少银行、商场等人流密集场所的标配。这些高科技仪器的应用,避免了人工测温带来的通行慢、人员接触等问题,减少了人群拥挤带来的安全隐患。

□本报记者邓静本报通讯员王法成孙玮李杰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