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河县依托特教中心 创新“1+N”教学模式


学生们正在上绘画课。 记者 石少军 摄



学生们正在上绘画课。 记者 石少军 摄


1月23日,县特教中心联合县残联、县蓝天亮剑应急救援队,开展春节下乡入户送温暖活动,为60多个送教上门的孩子送去了新衣服和新鞋子。每到一户,家长们都热情地迎接,拉着老师的手,不断地说着感谢的话。当天,教师们还为孩子开展了语言训练。

近年来,县教体局依托县特教中心,探索特色融合教育,创新“1+N”教学模式,坚持“康教结合”“送教上门”,保障每个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利。融合教育变关门办学为开门办学,通过走出去、引进来,使这些特殊孩子从一种“被隔离”的教育环境中解放出来,提升孩子们自信心,有利于日后更好地走向社会、融入社会。


融合发展助特殊儿童顺利回归社会

1月13日,县特教中心联合县残联、山东师范大学东海实验学校,共同举办“支部共建普特融合”主题党建活动,县特教中心与东海实验学校的孩子们表演了精彩的节目。表演结束后,孩子们一起玩投沙包、袋鼠跳等游戏,大家互相助威、互相关爱。融合活动的开展既让正常孩子感受到残疾孩子的那份自强,又让残疾孩子提升了面对困难的自信。此次活动,正是我县全力推行普特融合教育的一次充分展现。

县特教中心党支部书记、校长靳贤权说,对于残障孩子,如果特殊教育学校采取隔离封闭式管理,则不利于实现“让特殊儿童少年将来能较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教育目标,并给一部分特殊儿童少年今后回归社会造成困难。

当下,国际社会倡导融合教育,县特教中心率先而行,走在全市前列。2018年,中心开始探索融合教育,对于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残障儿童少年,学校调动各方的积极因素,采取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联谊的形式,促进普特融合的发展。2018年5月,县特教中心与第四实验小学、清华园学校成为了“手拉手、心连心”联谊学校;2019年10月,与济南大学签约合作办学,成为济南大学的教学实践基地。

如果说普特融合活动能够增加残疾儿童与正常儿童之间的了解,那随班就读会让彼此间联系更加紧密。靳贤权称,随班就读更有助于残疾孩子克服自卑心理,树立和正常孩子交往的自信。他们虽然与正常孩子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但他们的进步、成长仍是那么顽强、精彩、毫不逊色,也使正常孩子认识并学习到这个群体在面对困难时不放弃的精神,从而愿意接纳他们,更愿意发自内心地去帮助他们。

靳贤权介绍,县特教中心的残疾孩子们初中毕业后能考入大、中专院校,学习一技之长后走上自食其力的道路,初中毕业生大、中专升学率连续三年在90%以上,连续两年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去年9月,学校党支部被县教工委、县教体局评为优秀党组织。


特色课堂培养孩子全面发展

“来同学们,听我的口令节拍,拍手鼓时一定要注意节奏,1、2、3 开始……”1月6日,县特教中心唱游教室内,老师正在为孩子们上奥尔夫器乐表演课。这样的特色课程,该中心开设了10多种。

县特教中心推动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1+N”走班选课课程体系。“1”为基础文化课程,“N”为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开设的职业、特色课程,打破班级界限,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水平走班选课,培养孩子们的生活生存技能。学校相继开设绘画、足球、美工、五谷画、剪纸、面塑、奥尔夫器乐、厨艺、律动、体育、康复、认知等课程,深受孩子们欢迎。

五年级学生小静的剪纸作品《他是父母的孩子,也是大家的英雄》,去年荣获全市致敬最美逆行者主题创作活动一等奖,现在,小静特别自信,每天都面露笑容,而刚来到学校时,她还比较少言寡语,颇为内向、自卑,经过一年来的“1+N”课堂融合教育,她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特长,不但剪纸技术突飞猛进,律动舞蹈等多方面都表现优异,在2019年全县第一届残疾人春晚上,她表演的舞蹈《中国龙》赢得观众们雷鸣般的掌声支持。八年级学生小明患有肢体残疾,之前不敢上台表演,老师发现他有舞蹈和表演特长后对他进行专门训练,2019年5月,在县迎宾广场组织的全国助残日活动中,他表演的情景剧《最好的未来》,感动了活动现场的所有人。

除了学生们出类拔萃,教师们也积极进取。语文教师颜文倩去年获评县优秀班主任。她没有绘画基础,学校组织面塑培训时,她对面塑制作产生兴趣,常常在家自学,面塑制作水平日渐提高。“1+N”课堂推出后,她便主动提出开设面塑课,课程深受孩子们喜欢。在面塑课教室的展示柜上,摆放着上百件师生的作品,有仿制的各种食品、物品,也有动物、花朵和京剧脸谱,栩栩如生、形态各异。

靳贤权介绍,学校以“携手相伴、融合发展”为办学理念,以打造“省级特教一流学校”为目标,通过改革办学理念,改革课程体系的设置,构建“学习文化知识与学习生活生存技能并行”的“1+N”课程体系,力争三到五年把学校打造成省级平安校园、人文校园、文化校园、文明校园,建成省级一流特教学校。

中心投入近400万元,高标准建设了银行、超市、家政、医院、交通、餐厅等多个生活情景教室,配置了感觉统合、语言个训、认知互动、心理干预、美工、律动、康复等资源教室。

县教体局基础教育股负责人程向东称,作为全市的“智力与孤独症”定点康复机构,探索康教结合,助力学生们全方位发展,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内容,逐步实现学前、小学、初中、职教15年免费教育,使他们最终成为一名自食其力的人,在心理、行为上都能较好地融入社会大家庭。


送教上门实现“一人一案”个性化教育

“小燕真棒,今天又进步了,老师真为你感到骄傲。”1月22日,教师梁倩倩来到华店镇东吕村小燕家开展送教上门服务。小燕患有重度残疾,无法正常入校学习,2018年开始,特教中心选拔优秀教师组成送教团队,下乡入户送教。作为市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教学能手,梁倩倩每周都去小燕家送教,开展言语课和生活自理能力提升课,3年来,为小燕送教上门100余次。“小燕以前特别怕外人,现在见到我就给我一个大拥抱,整个人变得更加阳光自信了。”梁倩倩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扶贫路上,残疾贫困孩子更是脱贫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我县充分发挥教育扶贫职能,精准掌握重度残疾儿童教育需求,“在送教上门的工作中,其实最大的困难还是源自于家长,因为有些家长对老师送教上门持有不理解的排斥态度,所以在开展这项工作的前期,我们需要做更多细致的政策宣传和沟通工作。”梁倩倩深有感触地说。

扶贫先扶智。推动教育扶贫,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精准扶贫的重要任务。“我们中心开展送教上门工作,培养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送一些技能和方法,让他们平等地享有学习的权利,树立面对困难的自信心,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怀。”靳贤权说。

我县结合实际,制定个别化教育方案,全面了解送教上门孩子的智力水平、致残原因、病史、治疗情况等,科学评估现有发展水平,充分征求家长意见及建议,共同研究制定年、月、周三级教育计划、目标及策略,实现“一人一案”个性化教育。

程向东说,为给“送教工作”常态化提供有力保障,我县明确工作要求,落实资金保障,每名学生每年8000元标准拨付生均公用经费,为送教工作提供资金保障。与此同时,我县组建送教团队,定期召开全县送教上门工作培训会,成立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与随班就读学校的资源教师实行“手拉手”全方位结对指导,搭建互动平台。目前,全县共有40多名教师承担了送教任务,开展送教上门服务6000余人次。

□本报记者 石少军 本报通讯员 崔志华 韩园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