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镇:年轻“棚主”土里淘金


  老城镇依托农业科技光伏产业园,吸引年轻人返乡种大棚——年轻“棚主”土里淘金

□本报记者王志冕本报通讯员王先攀
  11月23日,记者走进武城县老城镇范庄农业科技光伏产业园,5个蔬菜大棚的果蔬苗长势喜人,再过几天,这些果蔬苗将被移植到全国各地的蔬菜大棚里。育苗的人叫陈绪本,今年25岁,别看他年纪小,但在当地已是小有名气的“蔬菜达人”。“今年主打的品种是西瓜苗。再过不久就到了温棚里种西瓜的时候了,我们提前上市,价格好、效益高。”陈绪本估算,这些瓜苗能收益30万元。
  2015年,范庄社区引来产业园项目,分两期建设130个大棚,目前已建成70个。看到镇上发展大棚种植,2017年,中专毕业的陈绪本决定回到家乡——老城镇陈庄村,与父亲一起经营育苗大棚。刚开始,育苗工作并不顺利,烂苗、病虫害等情况时常发生。不服输的陈绪本把“家”搬到了棚里,虚心向村里的老把式请教育苗知识,还在网上与网友交流经验。如今他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育苗方法,不仅减少了育苗时间,还搭上了互联网快车,第一时间就能更新育苗品种,并把产品发往全国各地,年收入近百万元。
  在产业园内,像陈绪本这样的“棚主”不在少数,他们都是生于农村,又回到农村,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种田的年轻人。据产业园经理张春龙介绍,园区内有20多个年轻“棚主”,各自经营着有机蔬菜大棚、太阳花大棚、多肉植物大棚以及乳鸽、蚂蚱等养殖类大棚。
  李秀双便是其中之一。 2019年,德州学院农学专业毕业的李秀双和丈夫承包了15个大棚,搞起了无土栽培,主要种植生菜、油菜、菠菜、油麦等。“水培蔬菜和土壤种植不一样,土壤种植一般一年两茬到三茬,水培能达到十茬。 ”李秀双说,因为是用营养液进行作物栽培,产品绿色无公害,他们培育的各类蔬菜很快得到了市场认可,销往各大商超、酒店。尝到甜头的夫妻俩今年打算再扩建几个棚,把根牢牢扎在家乡的土地上。
  过去的范庄村是远郊农村,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产业园入驻后,村集体年可获得90万元的租金收入,吸纳周边500余名农民就业。老城镇党委书记刘杰说:“有了产业项目,这几年回乡种大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他们逐渐发展成了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我们也将继续为年轻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平台,吸引更多人才返乡创业,激活乡村振兴的创新活力。 ”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