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第3周好人之星 马太保,夏津县苏留庄镇小石堂村党支部书记


打好扶贫收官战  交出群众“满意卷”

 马太保,男,57岁,中共党员,1995年任夏津县苏留庄镇小石堂村党支部书记以来,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心系群众,想方设法解百姓之忧,排群众之难,更是在脱贫攻坚路上发展了自己的特色产业,帮助该村37户贫困户81人脱贫致富。

小石堂村位于夏津苏留庄镇东南6公里处,村民220户、788人,耕地面积1800亩。由于村庄产业结构单一,产品缺少特色,主要依靠小麦、棉花等传统农产品为主,农户生产不成规模,土地资源整合效益差,交通条件不方便等原因,小石堂村经济发展十分落后。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7户, 81人,占村总人数的10.3%,是2015年省定贫困村。作为小石堂村党支部书记,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马太保带领全村党员群众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扎实完成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任务。

一、干群同心,做脱贫政策的“明白人”,形成攻坚合力

1.做好政策宣讲。马太保每月组织召开党员大会、群众代表大会,并通过入户走访等方式宣讲党的重要精神、脱贫攻坚政策、开展好感恩教育,帮助贫困群众理清发展思路,发动参与集体经济产业发展,做好产业技术、市场连接等方面服务,通过一系列教育引导,切实转变群众思想,提升群众素质。

2.做好民生服务。马太保坚持每周走访一遍贫困户,逐项核实和跟踪服务群众享受的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政策及惠农政策落实情况,并协助办理相关事宜,通过实际行动解决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仅2020年,为贫困户室内吊顶近300平,内外墙粉刷及维修约960平,修房顶2户,为3户贫困户购置了必要生活用具,为2户贫困户进行了整体厕屋提升,为贫困户居住环境清理用工90余人次。

3.做好硬件提升。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为摘掉“贫困村”的帽子、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他积极号召大家为村里筹资修路,在省派领导和县、镇政府关心帮助下,全村新建水泥路4公里、硬化路面1.5万多平方米,建设了健身广场1处,铺设了砂石路1.5公里、修建了生产桥16座、机电井等灌溉设施13套,全村农业生产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另外,修建0.6公里村内道路、2.2万平米花砖、1公里村内排水沟渠、270平方米文化服务中心等村级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二、党建引领,做产业致富的“带头人”,抓好产业发展

1.建大棚。“支部带领,支书带头,党员带动”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推进集体经济增收富民。2015年,到潍坊蔬菜大棚园区的参观学习给了他很大启发,蔬菜大棚的规模化发展模式让他找到了本村产业发展的思路。经过党员和群众代表大会研究,小石堂村决定通过党支部领创建新型农村经济主体的模式,搭建扶贫产业平台,使项目载体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筹划建立了兴旺绿色种植合作社,合作社建立起了蔬菜大棚16座,并于筹划当年赢得了20万的收益,赚得了“第一桶金”。

2.共发展。见到成效后,很多有头脑的群众开始主动参与进来。先后建立起了农产品特色种植、设施农业果蔬大棚种植、农村淘宝电商、村贫困户、残疾人联合会等特色扶贫产业合作社,并建立起了小石堂村合作社联合社,采取“支部+联合社+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实现了全村37户贫困户脱贫。同时,注册家庭农场2家,建立起了68座高标准设施农业大棚果蔬种植。

3.同致富。通过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覆盖全村有致富愿望、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开展致富产业项目,带动贫困群众增产增收。以设施农业大棚特色种植项目为例,种植辣椒苗每棚纯收益达3.5-4万元、种植特色香瓜每棚纯收益1.5-2万元,种植礼品西瓜每棚纯收益2-3万元,通过开展扶贫项目,培植了群众种植经验,稳定了农产品销售渠道,调动了群众开展设施农业特色种植积极性。

三、精准帮扶,做贫困群众的“知心人”,联户联民联心

1.收益直接到户。以村级大棚项目为主体,紧扣特色种植,逐步带动整村产业增收,提高村民经济收入,同时扶贫大棚产生收益,给贫困户分红。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村级逐步形成辣椒批发市场,种植和收购的辣椒销往湖南、四川、云南等省市,村里有致富愿望、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纷纷加入种植,或者通过务工领取工资,仅务工一项,每人每年可切实增加6000元收入,有力解决了贫困户致富无门路无出路的问题,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渠道。目前,扶贫大棚每年稳定收益七万余元,每名贫困户平均可分红1000元,贫困户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脱贫形成长效机制。

2.干部帮包到人。注重发挥村干部和党员致富能手带富作用,打造党性强、能力强、服务意识强的农村致富带富队伍,在全面摸清贫困户的底数和致贫原因的基础上,分类指导,一户一次,为每一家每一户制定合理有效的帮扶思路和办法,使贫困群众心里有盼头,手里有干头,促进党员带领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

3.服务温暖贴心。时刻把贫困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从贫困群众关注的小事实事入手,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要与贫困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对贫困群众的合理诉求给予及时解决,做贫困群众的“家里人”,真正把干事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上,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赢得民心、树立形象。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