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令孩子讨厌的“快点妈妈”

心理咨询师:放弃催促与纠错,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本期心理咨询师

李春阳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际高级催眠师、NLP心理教练。

擅长:教练式系统排列、青少年心理

成长心理冲突、婚姻家庭情感问题、人生定位职业规划等。咨询的内容主要是青少年心理问题、夫妻情感、个人成长中的心理困惑、人际关系、职业困惑等。

风格:以精神分析为基础,融入认知、行为疗法,现象学系统排列,催眠疗法,意向对话,沙盘游戏疗法等整合。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俞荣“快点起床,你要迟到了”“还没有收拾好吗?快一点”“快叫阿姨,你这样不礼貌”……这是很多家长常对孩子说的话,希望通过催促与纠错,让孩子成为自己心目中的好孩子,但是这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把孩子培养成有主见、懂规矩、独立自主的人,需要家长放弃催促与纠错,巧妙地引导孩子自觉性,才是真正地帮助孩子。

案例一: 10岁孩子太拖沓,妈妈催才能动起来

刘女士的儿子今年10岁,最让她头痛的就是孩子太“懒”、太拖沓了,而且最近一段时间只要刘女士一催促,孩子就会顶嘴不耐烦,刘女士担心孩子的叛逆期提前来到了。“每天早上闹钟响了,他还不起床,我一遍遍过去催他,告诉他快点起床,不然真迟到了,五分钟去一次,他能拖上半小时才起,起床还磨磨蹭蹭,扣子扣的乱七八糟,我还得重新给他穿一遍,最后早饭都来不及吃了。”刘女士说道,这就是每天早上的日常,而且儿子还经常到了学校门口才打开书包发现作业、书本、文具盒没带。每天晚上都提醒他检查书包,可儿子总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最近孩子开始有独立意识了,不愿意听妈妈的催促,有时候就干脆锁上门,还有时候会当众和妈妈顶嘴,母子关系也多次亮起红灯。刘女士介绍,自己也尝试过不再干预孩子的生活,但事实证明儿子就是“推一推,动一动”,一点自觉性也没有。

案例二: 妈妈温柔纠错,孩子吃不消了

 和刘女士相比,齐女士觉得自己更加委屈,她为了照顾好儿子,看了一大摞育儿书,知道不能直接批评孩子,也不应该总是催促孩子,在教育孩子时尽量让自己做到“温柔”“民主”,身边的朋友看到她和儿子相处的样子都夸她是一位好妈妈,可即便如此她还是免不了和孩子“大战”,被儿子指责“太烦人”。

咨询师让齐女士还原与儿子吃饭时的场景:从孩子坐下来开始,齐女士就温柔地提醒孩子:“不要玩弄筷子,不卫生。”吃饭时,她会告诉孩子:“筷子要往上拿一点点,不然用着不方便。”好不容易吃完饭了,她又开始教育孩子:“你还没有给阿姨说谢谢,没有礼貌。”虽然整个吃饭期间,齐女士没有指责孩子,也没有刻意说孩子不好,但这种时时刻刻温柔的纠错,确实让孩子十分不耐烦。

齐女士的做法也是很多80后、90后父母常见的育儿误区,他们意识到了过去自己父母那种粗暴的方式不对,这是个巨大的进步;但另一方面,在学习了各种育儿理论、看过很多鸡汤文后,他们会没完没了地用心平气和的方式告诉孩子怎么做事才是对的。

分析:父母也不一定是对的,不要控制孩子

父母会陷入催促和纠错的怪圈,本质都是希望孩子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好孩子。可是,父母们想过这个问题没有,“你一定是对的吗?”虽然父母的经验比孩子多,思考能力比孩子强,但不一定就是对的。比如很少有父母懂得编程,但很多小朋友却可以进行简单的操作,孩子的操作能力远远超过父母。家长应该意识到,就在不远的将来,是家长不得不向孩子学习的时候。

当父母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希望能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孩子的时候,很可能影响了孩子的进步与发展。比如,孩子喜欢一心多用,不一定是不专心的表现,可能是这个时代就需要这样的人才;孩子更早有独立平等的意识,不一定是叛逆,也是未来社会的通用原则。

在父母知道自己不一定是正确的前提下,就自然而然地不再去控制孩子了,要给予孩子自己试错的机会和成长的空间。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很多正在控制自己孩子的父母并不承认控制孩子,比如有些家长会询问孩子“早餐吃鸡蛋饼还是肉夹馍”,而孩子回答吃“泡面”,父母就会十分生气,因为自己已经给孩子选择了,但孩子给出了一个超出选择的答案。不能让孩子超越自己给定的选择,这背后依然是控制。

支招:正确纠错,其实就是放弃纠错和催促

当然,正确的教育也不是放任孩子随意成长,正确的纠错模式就是放弃纠错,学会弯下腰或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心声,成为他的同伴,从而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孩子开始寻找方法,获得成功时,就需要鼓励孩子“对,就是这样的”,让孩子积累成功的经验。

父母首先要改变一个观点,就是作为孩子来说,他本身不存在明确的优缺点,各种习性都可以称为他的特点,家长不要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判断。其次,是发现孩子的天赋、可复制的行为,及时给予孩子肯定,让孩子有成就感,有被肯定的感受。

最后一步也十分关键,就是足够的快乐能量。每天至少一小时的时间与孩子一起做愉快的亲子互动,不谈学习,就是玩玩游戏,让快乐的能量在家庭中流动。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