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长效机制杜绝餐饮浪费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接待亲朋好友就餐一般也都放在饭店里,一来方便,二来有氛围。生活好了,但有些人也开始讲排场,请客点一桌子菜,没吃多少就买单走人,也不打包,有的饭菜几乎原封未动,就被倒进了泔水桶………这种情况还存在。据中国农业大学一项调查显示,全国一年仅餐饮浪费的蛋白质和脂肪就高达800万吨和300万吨,这相当于倒掉了2亿人1年的口粮。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问题一直都是世界性的重大课题。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蝗灾等让全球面临更加严峻的粮食危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一个人节约一点粮食,可能微不足道,但是全国14亿人都节约一点粮食,累积聚合在一起则是一个惊人的数目。有人推算,如果我国每人每年在合理消费的基础上节约0.5公斤粮食,每年可节约7亿公斤粮食。有识之士指出,在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思路中,粮食节约理应作为重要的一环。只要人人都珍惜我们手边的粮食,消费得更趋合理一些,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其实,早在2013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在新华社《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材料上的批示浪费之风务必狠刹!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既要从道德层面进行宣传教育,又要立法进行全面规范,让每个公民都能养成节俭的习惯。

树文明新风,破除陈规陋习。造成浪费的原因主要在于陈规陋习在作怪,好面子、讲排场,互相炫耀,攀比跟风。整治“舌尖上的浪费”必须摒弃陈规陋习,在全社会倡导文明节约之风,把其当作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组织专门队伍进社区、校园、基层进行宣传,以好的典型引路,讲清节约的重要性,浪费的危害性。在就餐场所设立醒目的节约警示牌,倡导餐企推出“半份菜”“小份菜”,并且推行打包制度,适当奖励“光盘就餐”的顾客,利用各种宣传勤俭节约。要把破除陈规陋习与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结合起来,以道德讲堂、“四德”榜等为载体,大力弘扬艰苦朴素的好作风,树立节约粮食为荣的正确导向,提高节俭意识,养成良好习惯。

以乡规民约进行约束,严禁大操大办。农村婚丧嫁娶成为浪费的重灾区,因此要推行新事新办,充分的发挥红白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定规矩、定标准,对参加宴席的人数、份额、数量进行细化,做到有章可循、一视同仁。执行乡规民约,能有效的遏制讲排场、互相攀比之风,让节俭成为时尚。

加强立法,建立长效机制。粮食问题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压舱石”,粮食安全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保证粮食安全一手要抓开源,增加粮食产量,实现稳产高产;一手要抓好节流,丰不忘俭,居安思危,节省每一粒粮食。节约粮食绝不是小事,也不是个人的私事,必须要有硬的措施和有力的惩戒机制,以立法建立刚性约束、督促习惯于浪费食物者改正,要在全社会大力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以崇德守规使人们回归餐桌理性和文明。

当前,在我们享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美好生活的同时,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倡导的厉行节约,既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是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传统美德、以俭兴国兴家的需要。新形势下,每个人要从小事做起,从节约一粒米、一滴水、一分钱做起,既是对劳动的尊重,也是对社会的一份贡献、一份责任。

□张明昭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