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镇吴龙村:家乡变好了,年轻人回来了

刘中滨与妻子在扶贫车间加工包装袋。记者郭庆萍摄

房舍齐整墙绘栩栩如生,马路宽敞贯通整个村庄,孩子在广场上玩耍,老人聚在一起下棋,7月28日,走进陵城区糜镇吴龙村,一幅和谐美丽的乡村景象映入眼帘。沿东西走向的主路进村不久,只见南侧有处宽敞的大院,里面是一间16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刘中滨跟妻子陈燕正在车间里忙活着,几名村民也在各自的工位上加工包装袋。

“过去我跟妻子在福建打工,现在村里不仅环境好了,还建起了扶贫车间,于是我们回来租下车间做包装袋加工生意,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两全其美。 ”刘中滨停下手中的活向记者介绍。

今年38岁的刘中滨中专毕业后就外出打工,婚后带着妻子孩子一直在福建,打打工做做小生意。渐渐地,女儿快要读初中了,儿子也到了上小学的年龄。“户籍在老家,孩子上学不大方便。另外家里老人也年纪大了,母亲身体不好需要人照顾。 ”刘中滨跟妻子商量着,想回家乡发展,但村里的现实情况又让他们颇有顾虑。

吴龙村曾是省定贫困村,村党组织涣散,村集体无收入。全村110户、504人,常住人口约300人,年轻人外出打工,大多是老人和儿童留守。“村路没硬化,一下雨两脚泥,开车进村都费劲。柴火堆、垃圾堆随处可见。更重要的是没有产业项目,回来发展没出路。 ”刘中滨说。

转机出现在2018年2月,省商务厅派驻吴龙村党支部书记郑瑞上任,帮助吴龙村彻底摘掉了贫困帽子。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对村内外1900米道路进行了硬化,填埋村口废弃坑塘建起了1200平方米的广场;村里安上了路灯、建设了村民活动中心、新建2座生产桥、开挖了1000多米水渠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村路两侧铺装花砖、新建排水渠、栽种绿植、粉刷墙面,村容村貌彻底改观。

“郑书记上任后,先是抓基层党建,选举了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大家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更重要的是发展起了产业,现在我们村集体年收入从0飞跃到了13.2万元,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村党支部副书记刘中海向记者细数起了村里的产业,他们整合扶贫资金在糜镇镇驻地投资60万元建设了一处加工车间,年租金收入4.8万元;在糜镇大棚区投资建设了12个大棚,年租金收入6万元;在村内投资建起了扶贫车间,年租金收入2万元;新平整8亩集体耕地,由村民承包,年收入4000元。“有了产业项目,村里4户贫困户也稳定脱贫,人均年收入达9000元。 ”刘中海说。

看到村里的变化,刘中滨今年初带着妻子孩子回到了家乡,租下了扶贫车间,做起了包装袋加工的生意,还吸引10多位留守妇女前来务工。“接下来,我们还打算做服装加工,扩大规模的同时让更多村民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 ”刘中滨说,像他一样,现在村里不少年轻人也纷纷选择回乡就业创业。

◆短评

产业兴才能人气旺

产业兴,才能人气旺。吴龙村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在省派村党支部书记的帮扶下,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发展产业,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吸引了外出的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就业,为农村增添了人气。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需要有知识、有能力、有素质的青年回归乡土。留住年轻人尤其是青年人才,产业兴旺是基础。要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多种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各方积极性、创造性。同时,要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让美好富裕的乡村成为年轻人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舞台。

□本报记者尹晓燕本报通讯员王书胜侯长舟陈启忠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