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邵清泽
编者按 优化营商环境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的实际行动,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现实需要,是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举措。为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市委、市政府决定集中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大讨论。自今日起,本报推出“优化营商环境助推高质量发展”栏目,报道我市优化营商环境的推进措施、经验做法、亮点典型和问题整改情况,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市发改委通过讨论,发现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问题一:信用体系建设服务企业水平有待提高。信用体系建设在宣传普及方面还存在不足,2020年初,某企业因受到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在信用平台公示3个月,在公示期内企业无法申报上级的政策性奖励资金。企业对信用监管工作产生质疑,认为所谓的信用体系建设只是在制约市场主体,而不是更好地服务市场主体。
对此,我们将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部署,充分发挥信用体系建设服务社会、助力企业发展的平台优势,发挥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引导作用,依托“信用中国(德州)”政务网站,结合“诚信建设万里行”“信用记录关爱日”等主题活动,开展信用政策法规宣传,向全社会普及法律法规和政策。同时,开展多种形式“诚信典型”评选活动,多角度全方位介绍诚信典型事例,形成知信守信用信的良好氛围。
问题二:能源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存在不足。 2019年,某企业因在全省重点耗能企业能耗产出效益综合评价中被评为四等,面临关停整改和能耗指标被收储的风险。企业对发改委未能及时帮助指导企业做好能耗产出效益综合评价产生质疑。
对此,我们制定了三项改进措施。一是按照省里要求实施能耗产出效益综合评价。加强政策指导,对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的企业,帮助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推动能效评价提档升级。二是积极争取“四类”项目能耗资源要素。对于“省重大”“优选”“双招双引及重大活动签约项目”和“关系全省生产力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项目”等四类项目,积极争取省级能耗煤耗指标,破解能源要素瓶颈,解决企业项目“落地难”难题。三是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聚焦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积极申报中央预算内节能减排资金,向金融机构推荐绿色产业和绿色技术,引导企业加大节能环保设施投入,推进产业绿色化发展。
问题三:我市供电可靠性和供电便利度较全省先进水平还有差距。供电可靠性方面,我市平均停电时间14.97时/户,平均停电频率2.65次/户,与全省最好水平差距较大(全省最好水平4.91时/户、0.90次/户)。供电便利度方面,电力接入工程“一链办理”应用次数较少,需进一步加强涉电信息共享。如武城县某企业,在某一阶段共计停电15次,平均停电时长为4.93小时,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很大不便。
对此,我们将积极落实《德州市简化优化电网项目审批流程的实施细则》(德发改基础〔2020〕106号),10千伏及以下免办规划许可手续的线路长度由150米增加到500米,为全省最长。用户接电行政审批时限由5个工作日缩减为3个工作日,为全省领先。制定市县一体《“一链办理”操作说明》,开展市县一体政务信息共享应用大讲堂,全面梳理在建的上电工程,对涉及电力接入外线工程路径规划、占路、绿地许可等需政府职能部门审批的,主动对接客户,由供电公司“一窗受理”,按照行政审批“全部并联”“一链办理”程序实施,做到“应用必用”。
问题四:部分转供电主体执行电价政策不到位。比如在农业生产转供电方面,原来我市存在农业灌溉用电价格每千瓦时0.8元、0.9元,甚至有超过1元的情况。
对此,我们将继续开展清理规范转供电加价专项行动。加大转供电政策宣传力度,强化转供电用户的监督作用。积极配合市场监管部门开展专项整治,对摸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实行分类整改、销号管理、限期解决,持续对违法收费行为保持高压态势。配合市住建局开展转供改直供工作,确保能改尽改。日常工作中持续发力清理规范转供电工作。发现涉嫌转供电违法行为,及时将线索移交市场监管部门,严肃查处。
问题五:对企业开工信息录入指导服务不到位。根据《山东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办法》第二十一条,“企业应当遵循诚信原则,依法履行投资项目核准、备案信息报送义务,及时通过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报送项目开工时间、建设进度、竣工等基本信息,并对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负责”,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我们与企业沟通、服务不够,导致很多企业对投资在线监管平台使用不熟悉,没有指导企业及时报送开工时间、建设进度、竣工等基本信息,影响了事中事后监管。
对此,我们将积极与企业做好对接。完善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服务指南,全面做好指导服务。结合“双随机、一公开”和“互联网+监管”等工作,加强对备案项目的事中事后管理,帮助企业及时完善项目进度信息。
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指出,“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只有“体企业所需”,才能“解企业所难”。让企业对政府服务打分评价,企业的评价高了,证明政府的服务意识强了,进而推动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