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集聚赋能“德州智造”

□本报记者杨德林本报通讯员靳祖鹏白聪聪

7月10日,记者走进位于德州高新区理想空间孵化器8楼的山东禹泽药康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1000多平方米的实验场地内,布满了各种实验设备,科研人员正在埋头做实验。这家企业是山东中医药大学代龙教授领头创办的,科研团队共有36人,其中博士5人、硕士21人,主攻小分子活性肽、富微真菌培养等专利技术产品转化。成立3年来,公司先后与保龄宝、禹王等企业联合申报获批省级重点项目3项,授权专利14项,有力推动了禹城大健康产业发展。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人才工作作为支撑新旧动能转换、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工程,强化顶层设计,科学系统谋划,持续强化产才融合、制度创新、高端引领、开放合作、环境提升,优化“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生态,实现了人才智力加速集聚和人才活力持续迸发,有力助推了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高质量发展。今年,针对全市实施新型工业化强市三年行动计划动员大会确定的“活力德州、智造名城”目标,市委、市政府更加鲜明地提出了人才向工业聚合的理念,人才工作服务产业发展的导向更加明确。

树立服务产业鲜明导向推动人才产业互促共融

德州恒丰集团是一家传统纺织企业,通过积极开展人才引进、强化校企合作,正在加速向科技型、创新型企业转变,仅去年就推出了300多种新产品。 2016年,德州恒丰集团联合青岛大学、杭州彩润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组成研发团队,成立了山东省恒丰植物染工业化生产技术研究院,着力攻克植物染纤维工业化生产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同时与东华大学合作成立企业院士工作站、与植物染上下游企业建立“草木染产业联盟”,合力开发植物染服饰产品。人才产业的深度融合很快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由济南锦柯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德州仁和恒丰纺织集团有限公司、锦柯草木染(上海)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投资1.1亿元的山东锦润嘉植物染色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在陵城区恒丰工业园开工建设,目前已经完成生产车间主体结构,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达产后预计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4亿元。“恒丰集团围绕整合全产业链,加强与产业上下游知名公司、科研机构合作,构筑起以俞建勇院士团队、技术研究院、专业孵化公司等为主体的科技研发创新体系,精准突破,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纺织行业新技术、新材料的实用化时效。 ”德州恒丰集团名誉理事长、德州仁和恒丰纺织集团董事长苏建军介绍说。

我市坚持把服务产业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主攻方向,先后实施了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现代产业首席专家工程,精准引进培养145个领军人才(团队),依靠这些团队,先后集聚技术骨干914人,申请授权专利355项,实现销售收入38.83亿元,成为引领支撑全市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以市级人才工程为引领,各县市区也都围绕本地主导产业,策划实施特色工程,构建起市、县有序衔接、全面覆盖,错位发展、梯次支持的工程体系,推动产业链、人才链同步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完善引才用才机制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

作为我市第三届“智汇德州”人才创新创业周引进的人才项目,由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主任、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张嗣良领衔的山东福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局调控葡萄糖酸钠绿色生物制造项目已经成功落地转化,大大提升了企业竞争力。“我们与张教授的合作采取的是柔性引进人才的办法,近几年公司持续引进了包括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15名专家教授,作为公司创新发展的‘科技导师’,为公司研发注入强劲动力。 ”福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赵伟介绍。

在德建集团,记者见到了桂林理工大学2016届硕士毕业生张坚,张坚能到德州扎根发展,直接得益于我市的人才政策。他表示,“2016年7月我入职德建集团,每月可享受2000元的大学生补贴。今年是我来德州的第五年了,经过这几年奋斗,在这里我有了落脚的地方,也找到了归属感。 ”近三年来,德建集团引进本科学历以上人才200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人才30人。

我市坚持把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先后出台人才政策“黄金30条”“人才改革25条”“企业家队伍建设12条”“乡村人才振兴20条”“大学生引进17条”等政策措施,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连续5年市级人才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保持在5%以上,2019年市级兑现落实人才扶持奖励资金8800万元。

我市持续提升人才开放合作水平,成功举办4届“智汇德州”人才创新创业周,去年升格为省政府主办,吸引大批人才、技术、项目汇聚德州。前3届活动共签订合作项目740个,目前取得实质性进展226个,完成投资82.4亿元,引进人才626人,授权专利154项,获得奖项132项,带来直接经济效益8.5亿元。同时,我市还充分发挥北依京津、南靠济南的区位交通优势,积极承接京津冀济人才资源外溢辐射。去年启动实施“假日专家”工程,支持各类人才不变身份、不转户口、不转档案、不限时间,自由便捷来德州创新创业。先后争取4批61名高层次人才来我市挂任科技副职,一大批急需紧缺人才来往于高校院所和我市用人单位之间灵活开展合作,仅院士就达56人。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服务人才近悦远来

5月13日上午,德州市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专员来到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元科技创新创业园,把首张“德州惠才卡”送到焦文华博士手中。焦文华博士是深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是山东省重点人才工程人选,属于德州市高层次人才,凭借这张卡可以享受户籍办理、住房保障、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健、工商、税务等20余项绿色通道便捷服务。当天,我市共有38人与焦文华博士一样领到了“德州惠才卡”。据了解,截至5月底,全市共有339名高层次人才领到首批“德州惠才卡”。

我市坚持把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作为提升综合竞争优势的关键,大力营造远者来、近者悦的良好环境。我市先后打造了3700平方米的高水平人才综合服务中心,建成“一网一库一平台”信息化办公系统,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为高层次人才配备服务专员,在项目申报、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方面,提供“一站式”“保姆式”便捷服务;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全市建成人才公寓150余万平方米,每个县市区都建有人才公寓,不断提升人才的满意度和归属感。

今年市委将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列为12个重点领域攻坚任务之一,全市“重点工作攻坚年”动员大会提出,要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攻坚,建立留才机制,搭建成长平台,完善政策体系,优化服务保障,让各类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全市实施新型工业化强市三年行动计划动员大会提出,狠抓队伍建设,推动人才向工业聚合,精心打造一支懂技术、善创新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引才留才,要在政策、平台、服务等方面协同发力,打造具有较强吸引力和吸附力的人才环境。”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胡志强介绍说,下一步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进一步创新政策体系、搭建成长平台、优化服务保障,进一步完善引才留才机制,不断壮大人才总量、提升人才质量,为建设新时代现代化新德州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