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河:对接高端优质资源 实体经济借智升级

奇瑞新能源汽车齐河生产基地

□本报记者张志宁本报通讯员崔志华王业婷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如何推动经济企稳回升、实现逆势上扬?“重大项目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生动力,也是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支撑。 ”齐河县委书记姜凌刚这样强调。

齐河县始终坚持把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点放在产业项目建设上,以攻坚的精神、攻坚的姿态,积极对接京津等地高端优质资源,精准对接、靶向招商,借助良好的投资环境,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截至目前,今年确定实施的215个重点项目,已开工210个。呈现出传统产业加快升级、新兴产业加速集聚、产业链条持续延伸、创新能力更加强劲的发展势头。

扩大“朋友圈”精准对接延伸产业链条

5月22日,联东U谷·齐河生命智慧谷奠基仪式在齐河黄河国际生态城高新区举行。联东集团高级副总裁霍振伟介绍,齐河生命智慧谷项目是联东集团在全国非省会城市落户的第一个县级项目,从项目签约到开工仅仅用了3个月时间,彰显了“齐河速度”。

联东集团是中国领先的产业园区专业运营商,在全国40多个城市投资运营产业园区超过210个,引进制造业企业和科技型企业超过1万多家。生命智慧谷项目将立足齐河高新区主导产业特点,着力引进医疗器械、生物制药、新材料、高端制造等高端产业项目。

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项目干、要素跟着项目走,齐河聚焦新兴产业培植不动摇,围绕高质量招商引资,突出精准化产业招商和定向招商,深耕京津济、拓展长三角、突出粤港澳,积极承接重点区域产业转移,实施产业、园区“点对点”精准对接,力争在招引国内外500强、行业“隐形冠军”“独角兽”等企业上实现新突破。同时,他们在高端装备制造延链补链、新能源汽车膨胀、生物医学和医疗器械产业聚集等方面下功夫,制定钢铁、化工、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绘制实体经济成长“施工图”,按照“事业工程化、工程责任化、责任数字化”,对重点工程加大调度、逐级压实责任,落实好任务、责任、进度等“三张清单”。力争用5年时间,推动钢铁化工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同时打造2至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老树发新枝”传统企业焕发新动能

5月21日,在齐河润诚特种纸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开足马力生产销往江苏、福建等地的羊皮纸。据公司副总经理柴正玲介绍,植物羊皮纸是公司的主打产品,应用于化纤纸管的卷管、食品等产品包装,具有防油、防水、无静电、安全无污染等特点,且附加值比较高,同普通文化用纸比,利润达十倍以上。

造纸行业作为传统产业,能耗高、污染大、产业层次不高。而齐河的润诚特种纸有限公司转变发展理念,在研发上加大投入,做精做细产业,生产的羊皮纸完全替代了国外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凭借着独门秘籍,润诚特种纸起草制定了羊皮纸系列产品国标,是全国造纸标委会的主任委员单位,掌握了行业话语权。柴正玲介绍,企业还将扩大规模,规划建设总投资15亿元的特种纸产业园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将达15亿元。

激发传统产业新活力,齐河鼓励企业开展研发创新,把“送科技进企业”作为一项普惠政策,针对企业需求,促使其深入对接京津冀鲁等地的高校、科研院所,实现多层次交流合作。同时,培育“科技苗圃”,储备发展新动能,并组织科技型企业申报各级高新技术企业。促使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毫不放松抓好旧动能改造,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含金量”。永锋集团投入真金白银、注入高端技术,将以往的转炉炼钢长流程升级为高效环保的电炉炼钢短流程,钢铁冶炼流程生产周期由原来的23小时缩短为3小时,吨钢产品附加值每吨可提高300元,各类排放减少80%,节水5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将实现由建材用普钢生产向精品钢生产转型。

在齐河,技术创新成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催化剂”。目前,共培植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60家,去年就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今年年底前,力争全县65%以上规上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

做强“双创”载体抢占科技人才制高点

近日,在齐河百多安生物医学产业园,生物电节律研发团队正在对微型无导线心脏起搏器进行测试实验。从最初几个人的小团队到如今三四十人的科研队伍,百多安多项研发填补国内空白。

据百多安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经理赵彦伟介绍,该公司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正在加紧研发,完全可降解锌合金冠脉药物支架即将完成动物试验并启动临床,3年内,这些将在齐河实现产业化。

齐河百多安发挥院士工作站“人才库”“智囊团”“攻关组”的作用,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攻克了多项重大关键技术。他们整合多方资源,建设了“山东省生物医用材料改性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并以这些创新平台为支撑,先后与北京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30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31项。未来企业还将在肿瘤介入治疗、电生理、干细胞组织工程等医学前沿领域进行突破,为齐河生物医学和医疗器械这一新兴产业提供强劲动能。

齐河坚持把“双创”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驱动“双创”的第一资源,实行科技普惠工程对高新技术企业加大培育。同时,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落实研发费用后补助政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修订,抢占科研、技术和工艺制高点,赢得市场话语权;在加大高层次人才政策激励的同时,做强“双创”载体,与中关村e谷孵化器共同设立创投基金,并实施“一企一平台”工程,组建一批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和产业技术联盟。同时,他们还创新举措,主动上门问需求,为企业招引人才打造“定制服务”,营造留才“好生态”。

去年以来,齐河成功举办“专家人才齐河行”“智汇齐河”创新创业大赛,引进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8人,建立院士工作站、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4处,柔性引进两支院士研发团队,“人才+项目”实现新突破。

“齐河将紧扣‘跻身全国县域综合实力50强’‘在新时代跨越发展中走在全省前列’任务目标,坚持新发展理念,力求做得实、走在前、当标兵,更加突出产业项目这一重中之重,抓产业、转动能、壮集群,厚植高质量发展产业根基。 ”姜凌刚说。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